●建議高水平的研發中心建在我國經濟技術實力比較雄厚的沿海中心城市。
●應加強調整各級行業協會,改變目前協會太多、人員太少的不合理狀況。
●改善高校的辦學方針,應恢復設置有特色、高水平的起重運輸機械設計專業。
我國起重運輸機械行業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建立并逐步發展壯大,已形成了各種門類的產品范圍和龐大的企業群體,服務于國民經濟各行各業。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起重運輸機械制造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05年起重運輸機械行業銷售額達到1272億元,“十五”期間平均每年增長超過30%,2006年依然保持著持續增長的態勢,目前的市場前景非常好。
起重運輸機械國內市場概況
“十一五”期間,國家重點發展能源、電力、石化、冶金、造船、交通等工業領域。其中:煤炭工業:預計到2010年,我國煤炭產量將達到30億噸。“十一五期間”,我國將重點發展綜采、煤化工、煤基液化燃料(煤炭液化)和低熱值煤矸石洗選設備。起重運輸機械制造業將提供所需的豎井提升設備、斜井防爆下運帶式輸送機、防爆移置式帶式輸送機、裝車機、露天礦連續開采輸送設備、用于洗選設備的各種輸送設備等。
電力工業:預計到20l0年,裝機容量將達6.2億千瓦?!笆晃濉逼陂g,我國將以大型高效環保機組為重點優先發展火電,建設大型煤電基地,各種電站專用橋式/門式起重機、料場用物料搬運裝卸設備、輸煤給煤棧橋內物料輸送設備、環保排灰輸送設備、水電站用閘門啟閉機械、升船機、核電站廢料處理專用起重機等將有較大需求。
石化工業:“十一五”期間,石化工業將投資2000多億元對石油、化工裝備進行技改,增加石油化工制品乙烯、液化石油氣等產品。因此,石化工業在“十一五”期間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起重運輸機械制造業將提供所需的自動灌裝和包裝碼垛設備、倉儲專用設備、廠內和車間內物料搬運裝卸設備等。
冶金工業及原材料工業:“十一五”期間,我國鋼鐵工業將著力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加速淘汰落后工藝、裝備和產品,加大結構調整力度,重點進行以節能降耗、減少環境污染為主的技術改造。“十一五”期間,有色金屬工業將控制電解鋁產能,適度發展氧化鋁,鼓勵發展鋁深加工和新型合金材料。因此,對各種冶金起重機、廠內和車間內物料搬運裝卸設備、料場堆取料與混勻料設備等將有較大需求。
裝備制造業:機械制造工業2005年工業總產值約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30%左右。行業產能的提高、特別是自身進行的產業升級和技術改造,需要大量的高效、節能、低污染、智能化、柔性化、成套化的物料搬運裝卸設備。
以上行業的快速發展,均離不開起重運輸設備,也確保了起重運輸設備行業的市場以超過15%的速度增長。
“十一五”期間我國起重運輸機械發展趨勢
“十一五”期間,我國起重運輸機械產品的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的年平均增長率將超過15%。到2010年,該行業的工業總產值將達到2670億元,銷售收入將達到2560億元,利潤總額將達到148億元;出口額約達65億元,平均年增長11%;而國內市場增長的速度會呈逐年小幅遞減趨勢,其主要原因是國內市場開放程度大幅度提高、而行業出口又均受到發達國家技術壁壘等限制;另一方面我國市場對高質量高水平的起重運輸機械需求旺盛,而我國行業的技術競爭能力有待提高。
“十一五”期間,我國重點發展的物料搬運裝備產品包括:煤炭開采、運輸、洗選等相關裝卸輸送成套設備;火力電站輸煤系統成套設備及環保排灰輸送設備,長距離氣力輸送裝置等;大型自動化立體倉庫及各式倉儲物料搬運裝卸成套設備;大型物流配送分撿中心及信息自動化系統等成套裝備;大型散料港口裝卸運輸系統成套設備;大型集裝箱裝卸搬運成套設備;大型水電站專用起重機、大型冶金起重機等;汽車、造船和制造業生產線所需的智能、柔性化各種物料搬運成套設備等。
我國起重運輸機械行業發展的對策建議政府主管部門應加強對起重運輸機械行業的政策引導和管理,通過行業協會制訂產業政策,提高起重運輸機械生產的門檻,建立制造準入制度,嚴格控制生產許可證、特種設備制造許可證的發放,減少主機生產企業數量,提高生產集中度,加強對產品的質量監督檢查,促進提高產品質量。
樹立規模生產方式。國家應重點培育3~4個起重運輸機械集團和重點配套件的生產體系,加大技術改造的力度,提升裝備水平,保證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制造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
培育自主創新能力,走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集成創新的道路。發展自主品牌的新產品,替代進口產品,并出口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2010年力爭有25%~30%的產品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樹立品牌意識,推進名牌戰略,努力創建中國名牌產品、行業名牌產品。有關部門應引導少數行業龍頭企業制造中國名牌產品,一批中等骨干企業制造行業名牌產品,以此引導市場,沖擊、淘汰落后產品和企業。
充分認識“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在大型企業集團建立研發中心,并在行業內建立行業技術研發中心,為中小企業服務。根據我國國情,應大力提倡產、學、研相結合的方針。研發中心應有一批以科技尖子為中心的高級科技人才。根據我國企業分布地域,建議高水平的研發中心可以建在我國經濟技術實力比較雄厚的沿海中心城市,至少應建在省會一級中心城市。建立各類行業培訓中心,加強對重點骨干企業、起重機械制造基地的管理干部、科技人才和高級技工的培訓。
樹立知識產權意識,加大保護知識產權的力度,嚴厲打擊各種違法行為,有利于調動廣大科技人員和企業創新的積極性。
加強調整各級行業協會,改變目前協會太多、人員太少的不合理狀況。選拔一批有科技、生產、企業管理經驗的專職人員充實到各級行業協會。行業協會要積極推行職業化、專業化、年輕化,配合國務院有關部門加強對行業的管理。
改善高校的辦學方針。目前國內綜合性大學的機械類通用專業太多,沒有特色,要恢復設置有特色、高水平的起重運輸機械設計專業,以滿足企業的需要,也有利于產、學、研的結合。
稅收方面,建議取消外商投資企業進口設備免稅政策,為國內企業創造市場空間及平等競爭的條件。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