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現奮起振興、由大到強的跨越中,我國農機工業已經站在新的起點上,正處于戰略機遇與矛盾凸顯并存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要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寬闊的世界眼光,正確把握農機工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努力為新農村建設服務。”這是我國著名農機化專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白人樸日前在“機械工業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討會上的表述。在此次會上,他還深入淺出地闡述了我國農機工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發展趨勢與主要矛盾,并指出了農機工業在新起點上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主攻方向和主要措施。
農機工業已站在新的起點上
白人樸指出,當前中國農機工業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為什么這么說呢?這是從中國農業裝備的發展史和當前我國農機工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分析得出的認識和判斷。其階段性特征表現在五個方面:
第一是農機工業體系基本形成,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的農機生產大國。這就為進一步實現由大到強的跨越式發展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工業基礎,開始進入了由大向強轉變的發展新階段。
第二是農業裝備科研開發配套體系初步形成,開始進入著力自主創新的發展新階段。我國的農業裝備科研開發推廣已經具備一定的組織和技術基礎。在國家把立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發展作為國家的戰略,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資金和物質要素的投入來帶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人力資本帶動轉變的新形勢下,我國的農業裝備發展也開始進入從注重引進、仿造,轉為自主創新的發展新階段。
第三是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正由初級階段向中級階段跨越。現在是我國農機業發生階段性變化的轉折期,預示著“十一五”我國的農機化發展將實現階段性的跨越,不僅有量的增長,更重要的是有質的提高。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及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等都對農機工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四是農機工業的外向型模式正由被動式的國際化向主動式的國際化轉變。隨著我國農機工業技術的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強,已經涌現出了一批具有進軍國際市場能力的企業。這些企業正由請進來的整合模式向走出去請進來相結合的優化整合模式轉變,也就是正由被動式的國際化向主動式的國際化轉變。
第五是農機工業的發展環境有新的變化。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為農機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戰略機遇。從經濟社會環境分析,我國總體上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農業機械化將實現快速發展。從法制政策環境分析,《農機化促進法》的出臺與實施,以及各省市區、部委相關配套政策文件的相繼出臺,標志著我國農機化發展進入了有法可依、依法促進的新時期。從國際環境分析,21世紀世界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重點正向亞洲和拉丁美洲轉移,在國際著名的農機跨國公司農機制造向中國轉移態勢日趨明顯的情況下,中國農機企業走向世界的步伐也在加快。中國將成為世界上農業機械化發展最快、最有活力的地區之一。
白人樸認為,當前我國農機工業正處在戰略機遇與矛盾凸顯并存的關鍵時期,在前進的道路上還存在著不少的困難和問題,而最主要的矛盾是結構調整和國際競爭對農機新技術中高檔產品需求迫切與有效供給不足的矛盾。他強調,雖然我國已經是農機生產大國,但是農機的品種、質量、性能、作業項目不適應結構調整需要和高效安全的要求,國際競爭力弱的矛盾日益突出,低端產品產能過剩與中高端產品產能不足導致的有效供給不足、對外依賴度較大的矛盾已經凸顯。作為農機生產大國,我國還沒有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農機知名企業和與中國制造的世界農機知名品牌,正期待實現零的突破。中國產品低質低價的形象在國際上還沒有改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向中高檔產品轉變已經迫在眉睫;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最大的差距還是技術上的,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將長期存在。因此,我們必須要有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寬闊的世界眼光,正確把握我國農機工業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抓住機遇、開拓創新,抓住主要矛盾,努力化解不利因素,來開創農機工業發展的新局面。
提高兩個能力主攻13類技術裝備
白人樸表示,在新起點上,農機工業要瞄準為新農村建設的主攻方向,提高兩個能力,主攻13類技術裝備。具體地說,就是要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對農業機械的新需求,努力提高兩個能力。一是提高滿足國內發展需求的能力,改變中高端產品對國際依賴度較大的狀況;二是提高我國農機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努力化解對農機新技術裝備需求迫切與有效供給不足的突出矛盾,實現由農機生產大國到強國的跨越式發展。
我們必須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中心環節,明確主攻方向,調整優化農機工業的結構和布局。目前應主攻13大技術裝備:一是水稻生產全過程機械化的關鍵技術裝備,二是玉米收獲機械技術裝備,三是棉花生產全過程機械化的關鍵技術裝備,四是甘蔗收獲機械化技術裝備,五是油菜籽播種、收獲機械化技術裝備,六是果蔬茶葉加工技術裝備,七是低能耗的農產品干燥技術裝備,八是智能化的牛奶集約采集及綜合管理成套技術裝備,九是節水農業技術裝備,十是農藥低量防漂移噴霧關鍵技術裝備,十一是節能型、智能化設施農業工程技術裝備,十二是生物質能源開發利用關鍵技術裝備,十三是農用工程機械裝備。
白人樸強調,除此之外,要采取八項有力措施,來推動農機工業又快又好的發展。一是培育創新主體,二是搭建創新平臺,三是形成合理布局,四是培養創新人才,五是完善創新機制,六是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加大支持力度,七是加強品牌建設,八是積極推進信息化、用信息化來帶動農機工業現代化。
白人樸說,培育創新主體,就是要引導并在競爭中形成一批集研發、設計、制造于一體的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有一定規模、競爭力強的農機骨干企業和企業集團,以及富有活力和競爭力的“專、精、特”中小企業,從而使農機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進一步提高生產集中度。搭建創新平臺,是要加強國家農業裝備工程技術中心的建設,構筑技術創新體系的科技基礎平臺,為公益性質和行業共性的關鍵技術進行全面的研究和突破創新提供支持,從創新的單體培育向創新的群體培育來發展。而加強品牌建設,則是要努力建造和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機品牌,逐步形成中國農業裝備的自主品牌體系。
白人樸坦言,目光短淺、急功近利、無品牌歸屬意愿和品牌培育動力的生產經營行為是難以持續發展的。在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界線越來越模糊,跨國品牌大量進入我國市場的新形勢下,同跨國企業的競爭最終將歸結為品牌的競爭,只有產品沒有品牌,知識產權觀念淡薄的生產經營,是得小利舍大利、占小便宜吃大虧的生產經營,僅靠低人工成本和低技術的產品也是經不起波浪的。我們必須對這個問題要有高度的認識,經營觀念必須從重產品經營向重品牌經營轉變,由急功近利向重可持續發展轉變。只有加強研發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品牌建設的動力,創造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努力實現中國農業裝備世界名牌的零的突破,實現由生產大國、品牌弱國向強國的轉變,才是農機工業的發展振興之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