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科技五金城的經營攤位當中,至少有50%是外省廠家設立的直銷點。”昨日說此話的是江西籍經營戶喻斌。2000年,喻斌被江西省靖安佳明砂輪公司派往永康,在中國科技五金城設立了直銷點。現在他已將自己的直銷點搬進了五金城二期市場,營業面積比當初擴大了3倍。
但喻斌或許不知道,剛閉幕的中共永康市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被許多代表提及的一個關鍵詞“總部經濟”,實際上與他的經營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有了打造“總部經濟”的家底
中共永康市第十二次代表大會閉幕后,永康市分管工業的副市長就帶著一幫人馬到各企業展開調研。昨日,參與調研的永康市經貿局局長盧共和說,他們在各企業調研當中,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總部經濟”。他認為,永康市已擁有打造“總部經濟”的厚實家底。
2000年喻斌來到永康創業時,看重的是中國科技五金城與全國各地的五金城相比有著產業優勢。盧共和說,在永康境內已聚集著近萬家五金生產企業,工業經濟具備產業集群優勢,已形成電動工具、衡器、小家電及廚具、有色金屬、不銹鋼制品、防盜門、休閑滑板車等八大支柱行業。永康企業已在全國同行當中形成一種規模優勢和品牌優勢。到2006年,永康市生產總值預計超過170億元,年均遞增14.50%;財政總收入23.35億元,年均遞增23.29%;外貿自營出口總額14億美元,年均遞增41.10%。2006年永康市工業銷售億元以上企業有85家,銷售額5億元至10億元之間企業有13家,10億元以上企業有4家。
2006年7月初,永康市工商局副局長胡躍峰還在為永康產品沒有一只“中國馳名商標”而著急。現在他和相關部門的分管領導一樣感到輕松和自豪:在2006年下半年,永康已擁有3只“中國馳名商標”、5只“中國名牌產品”和數只“國家免檢產品”。五金產業的集聚讓“永康”這塊地域牌子在全國乃至世界叫響。
打造永康人的“總部經濟”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總部經濟研究中心一位專家曾說,“總部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區域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后,一些企業就會走向“總部經濟”。在永康近萬家企業當中,實際上已顯露出“總部經濟”的模式。
模式之一:隨著永康境內土地資源日趨緊張,一些五金制造企業開始外遷。但外遷的范圍一般都集中在永康周邊武義、東陽、縉云、婺城、金東等地。這些企業主要將生產基地外遷到周邊地區,而將銷售或核心技術研發中心放在永康,比如浙江增益科技有限公司、永康特盛鎂業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
模式之二:永康還有一部分企業沒有離開永康,借助自己產品的品牌等優勢,將全國范圍內的一些高端人才、高端技術以及信息流集中到永康,在永康形成一個“總部”,對外它的經濟觸角延伸至全國乃至全世界,對內則統領著企業內部的不同行業,比如中國步陽集團等規模以上企業。
模式之三: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永康人在省外創業的不下10萬。這批永康人走南闖北,為永康五金產品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開辟出一個又一個市場。但由于所賣的是永康五金產品,他們始終把在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建立的銷售點看做永康五金產品的分銷中心,而將永康或永康的相關企業當做自己的大后方或總部。
據記者觀察,大約從2005年開始,在外創業的永康人逐漸開始回鄉創業。在這次回鄉創業潮當中,一些永康人還給永康傳統產業注入新的活力,比如不銹鋼門產業就是由在外創業的永康人引進后發展起來的。
盧共和把永康打造“總部經濟”的做法理解為“根植永康,跳出永康,發展永康”。永康人的“總部經濟”落腳點最終歸結到“發展永康”這一點上來。
永康人的“總部經濟”已在永康初顯效應,其中包括“產業乘數效應”、“稅收貢獻效應”、“消費帶動效應”、“民間資本集聚效應”和“勞動就業效應”等。但與紐約、上海等中外大城市相比,永康提出“未來5年永康力推‘總部經濟’”,并不是要將永康打造成世界經濟的總部,而是一個區域性總部。這種區域性的“總部經濟”又不完全局限于一個區域,永康所打造的“總部經濟”確切地說應叫永康人的“總部經濟”。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