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換人”之后,企業并不是不需要工人,而是更加緊缺“既能動腦又能動手”的新型人才。目前,市場上能熟練使用相應技術、能駕馭現代化機器設備的高級工程師和高級技工人才普遍缺乏,需要更多的“灰領工人”。
“機器人換人”不意味大規模裁員 將帶來新崗位
作為工業發達省份,伴隨著產業轉型升級,廣東省部分企業開始進行“機器換人”,實現制造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能和知識密集型升級。于是,一個新的問題由此產生,“機器換人”以后,工人去了哪里?
“灰領”一詞,起源于上世紀70年代末的美國,是既能動腦又能動手,具有較高的知識層次、較強的創新能力、掌握熟練技能的新興人才的代稱。
機器換人,提高的不只是質量
“隨著老齡化趨勢加快,勞動力不足日益凸顯。再加上產品轉型,對精度要求非常高的產品,人工制造質量無法保證,機器換人是發展的趨勢。”深圳市思普瑞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歐肇先說。
相關的研究報告證實了歐肇先的說法,深圳第二高級技工學校發布的《工業機器人專業設置調研及實施報告》顯示,推動工業機器人需求的驅動因素有三類:第一是基本需求,即機器人對于高強度、重復性、惡劣環境工作崗位具有更好的適應性,是填補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的最佳選擇;其次是發展需求,即制造業勞動力成本的持續上升和機器人價格的下降增強了機器人工業應用的性價比;最后是提高需求,即采用工業機器人進行生產更加標準化,更具穩定性,對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都更有保障。
“工業機器人在工業生產中能代替人做某些單調、頻繁和重復的長時間作業,或是危險、惡劣環境下的作業,例如在沖壓、壓力鑄造、熱處理、焊接和簡單裝配等工序上,以及在原子能工業等部門中,完成對人體有害物料的搬運或工藝操作。”深圳第二高級技工學校工業機器人教研室主任朱國云說。在業內專家看來,“機器換人”并不完全意味著大規模裁員,而是對勞動強度大、安全風險高、環境污染重、勞動用工多的崗位基本實現機器替代。
機器換人的效果是明顯的。廣東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中先進制造業完成增加值14712.70億元,增長10.0%,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48.5%;珠江西岸裝備制造業完成增加值2623.94億元,同比增長14.2%。2016年1~9月,代表高端先進制造的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36.4%。
“90后”不喜歡枯燥的流水線
來源:中國商務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