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ai人工智能,這家音樂教育公司能讓孩子主動練鋼琴么?
21世紀經濟報道 21財經app 葉碧華,廖靜娜 廣州報道
在葉濱看來,國內鋼琴教育行業滲透率低,市場成規模的企業也不多,核心原因在于音樂教育的商業模式。
對于很多曾經學鋼琴或者孩子在學鋼琴的人來說,練習乏味以及投入成本高是堅持下去的兩大痛點。隨著ai等人工智能技術的滲入,問題有望迎來新的解決方案。
2月26日,21世紀經濟報道從音樂教育公司the one獲悉,該公司品牌將正式升級為“小葉子音樂教育”,同時還發布了全新產品“熊貓ai陪練”。
近年來,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民眾對精神文化需求增長,包括樂器制造商、零售商(琴行)甚至是帶互聯網基因的創新企業都紛紛涉足音樂教育領域。公開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學習鋼琴的兒童已經超過3000萬,龐大的學琴家庭背后,卻是逐漸上升的棄學率。
“這個行業最大的痛點,就是說學琴非常難,非常苦。”the one音樂教育ceo葉濱對記者表示。據了解,有別于歐美國家約20%、日本高達25%的鋼琴滲透率,鋼琴在我國的滲透率只有百分之三點幾,在經濟發達的上海地區最高,也就只有6%左右。
對于學琴者來說,尤其是初學者,大量枯燥乏味的重復性練習是導致棄學的一大因素。很多鋼琴初學者都是從3、4歲開始接觸鋼琴,要讓這些孩子們每天花費一個小時以上練琴就更加困難了,往往都是靠家長“威逼利誘”,嚴重打擊學琴積極性。
音樂協會鋼琴考級評委、碩士研究生導師朱虹對此深有體會。她表示,作為一名鋼琴老師,更多是希望學生到課堂上已經解決了最基本的錯音、錯節奏問題,在課堂上讓老師有更多時間、精力去傳授音樂技巧、音樂內涵、音樂背景、音樂藝術史等更多東西,而不是讓老師每堂課長時間拘泥于錯音錯節奏這些基本問題。
因此,鋼琴陪練市場應運而生,出現了如“vip陪練”等以陪練作為主營業務的公司。此前the one已經上線熊貓鋼琴陪練,音樂筆記也推出大眼睛陪練,就連美悅鋼琴也向陪練服務延伸。但作為鋼琴教育的一大衍生市場,陪練在現實中卻面臨“兩邊不討好”的困境。
一方面,線下陪練,用戶需要支付的時間和金錢成本都不低,難以推廣。以廣州為例,目前陪練的每節課均價大約在50元/小時左右,而上門陪練的價格就更高了。在線陪練則是用二三線城市的老師服務一線城市的孩子,相對線下陪練是更好的模式。但根據行業數據,真實付費用戶的構成八成以上來自一線或準一線城市,全國排名前十的城市占到用戶群80%,由此可見,在線陪練成本對于許多二三線城市家庭來說,也是一筆不菲的費用。
另一方面,陪練對于機構來說也沒多少利潤。目前,大多數琴行都普遍采取“培訓+銷售樂器”模式,但鋼琴教育往往需要一對一培訓,鋼琴老師很難批量復制,機構對教師依賴性強,許多琴行與教師采取兼職分成的合作模式,因此單一培練也很難成為琴行的盈利點。
此外,陪練老師難找是當下音樂教育機構的一大痛點。朱虹告訴記者,“陪練老師聽起來大家可能會覺得門檻不高,但一個好的陪練老師需要有系統的教學進程,好的教學方法,但往往這樣的老師不愿意做陪練。”
在葉濱看來,國內鋼琴教育行業滲透率較低,而且市場成規模的企業也不多,核心原因在于音樂教育的商業模式。據悉,就算是業內陪練“龍頭”、日排課量達萬節的“vip陪練”在2017年營收僅1億元,finger吉他堂去年才實現線上業務的盈虧平衡。但“vip陪練”此前預計,2018年公司全年營收較2017年同比增長突破%,可見陪練市場仍然是一片藍海。
據葉濱介紹,目前the one有三大業務:智能樂器、在線陪練和線下教育。其中,樂器(主要是智能鋼琴)的銷售占比最大,一年大概有3個多億;在線陪練今年預計將帶來2個多億的收入;而線下教育,現在上海、北京已分別開了1家和2家直營店。
“陪練其實我們剛做一年多時間,基本上就把單月的流水做到1萬,所以它的增長是非常迅速的。”此次the one新發布的熊貓ai陪練以“智能燈條+陪練app”的方式,將智能技術與音樂教育深度結合,利用ai貫穿陪練全過程,通過多元化、趣味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琴興趣。
成立于2013年的the one此前先后得到包括知名鋼琴家郎朗、李開復的創新工場、真格基金以及紅杉資本中國的融資。天眼查資料顯示,該公司最近一次融資是在去年4月,由零一創投投資,具體數額未披露。
對于公司未來的上市計劃,葉濱表示,未來肯定有資本化的打算,“我們過去在智能鋼琴雖然取得了很多成功,但在教育這件事上還有很多路可以走,我相信再經過一兩年的發展,我們在線下的音樂教育,包括在線音樂教育上有更多成績后,上市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編輯:黃鍇)
來源:新浪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