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壓縮機行業可謂是舉步艱難,面對供過于求的市場和原材料上漲的窘境,空調壓縮機企業在2006年幾乎都處于虧損狀態。對于處在增長瓶頸階段的壓縮機行業,企業又該如何自救?記者在采訪后發現,目前空調壓縮機企業把2007年的發展重點都放在開發新產品,加大高附加值與大功率機型來確保利潤增長點。另外,在2007年“價格必漲無疑”的行業共識下,加強與空調整機企業的談判能力也是各空調壓縮機廠商的努力之處。據中華商務網監測的數據顯示,雖然2006年空調壓縮機增速明顯放緩,但根據各企業在2006冷年底的計劃,2007冷年行業的合計產能預計超過8000萬臺。
產能超過8000萬臺
從空調壓縮機兩大種類來看,應用在商用領域更多的渦旋壓縮機在去年需求量不到190萬臺,雖然高出2005年20個百分點,但仍未達到2004年所預計的200萬臺的高位。因此渦旋壓縮機已經到了實際需求的飽和,增長乏力。另外,受到雙轉子旋轉壓縮機更多的沖擊,預計2007年渦旋壓縮機總體需求量應該維持在200萬臺左右。
更多應用在家用領域的旋轉壓縮機雖然出現了盲目擴張產能后的陣痛,但面對廣闊的市場,仍沒有阻止壓縮機企業的擴能步伐,據中華商務網監測的數據顯示,雖然2006年空調壓縮機增速明顯放緩,但根據各企業在2006冷年底的計劃,2007冷年行業的合計產能預計超過8000萬臺。
今年價格必漲無疑
對于今年空調壓縮機價格的走勢,記者在采訪西安安慶、廣東美芝以及lg的壓縮機企業,他們一致表示空調壓縮機在2007年必漲無疑。
西安安慶制能設備有限公司宣傳負責人劉燕林表示,壓縮機企業目前已經處于利潤最底線,以小匹空調壓縮機為例,一臺利潤只有10元。因此,在今年原材料漲價的趨勢下,壓縮機企業不可能坐以待斃。
lg壓縮機負責人金東熙經理同樣認為,去年壓縮機行業幾乎處于虧損的狀態,企業要扭轉這一局面,必須對價格有所調整。今年壓縮機的價格相比去年將會呈現穩中有升的態勢。
賽諾市場研究公司分析師韓愈表示,目前被七八家企業壟斷的壓縮機市場,會促成壓縮機企業在價格上的聯盟。
但價格波動除了受原材料影響的因素外,仍然受控于整機企業,這一特點也將會在今年表現得更加明顯。據業內人士透露,從去年旋轉壓縮機行業來看,由于旋轉壓縮機企業對原材料漲價的反應不及時,當原材料漲到頂峰時,卻一直拖到去年6月份才開始與整機談判,時值冷年即將結束之際,空調企業并不買賬,最終以壓縮機企業的妥協而告終。
另外,渦旋壓縮機行業也同樣面臨這一問題,在面對空調整機如此大的采購規模,渦旋壓縮機企業都無法因為價格而放棄這塊市場,最終的漲價也只是光打雷不下雨。
金東熙告訴記者,空調壓縮機廠商必須加強與空調整機企業的談判能力,才能確保產品的利潤。因此,2007年,壓縮機企業的溢價能力還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轉向大功率產品
2006年由于成本被擠壓嚴重,空調壓縮機企業在2007年將積極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在小匹壓縮機利潤日益微薄的狀態下,企業開始將產品轉為大功率壓縮機和變頻機。
劉燕林表示:“旋轉壓縮機已經開始朝大匹壓縮機方向發展,目前已經出現5hp壓縮機,而小匹的渦旋壓縮機已經開始減產,開始生產10hp以上的壓縮機。”
可以看到,雖然在去年5hp雙轉子壓縮機只是小批量的生產,但其在成本及價格上的優勢將會對今年的渦旋壓縮機存在一定的沖擊。
韓愈認為,今年渦旋變頻壓縮機會因為價格的下跌,使其市場份額的比重會逐漸上升,而旋轉壓縮機的比重會有所下降。
另外,新冷媒機型也將是今年企業主推的產品。廣東美芝制冷設備有限公司戰略企劃部經理戴加滿表示:“高效、節能、環保將是2007年壓縮機產品發展的新方向。”
可以預見,利潤的導向將會不斷促使壓縮機企業研發新的產品,追求更高的標準和性能。另外,高端產品帶動的高利潤,無論從產品附加值還是長遠的發展來看,都是壓縮機企業未來拓展的一個重點。據悉,廣州日立壓縮機已經計劃投資1億元建一條15萬臺的直流變頻壓縮機生產線。
專業廠商受擠壓
目前,空調企業自配套壓縮機越來越明顯,空調企業也在緊鑼密鼓地開始延伸到壓縮機產品上來,格力、美的、春蘭、格蘭仕都紛紛通過合資、收購等方式切入壓縮機領域。這也促使專業壓縮機廠商的市場份額被自配套壓縮機進一步“吞噬”。
我們可以看到,格力旗下的凌達壓縮機99%供給格力;春蘭小匹壓縮機實現自給;格蘭仕年產能達40萬臺的壓縮機也主要實現自給;長虹在去年下半年和中國臺灣東元在四川綿陽合建壓縮機生產基地。
并且,從壓縮機的供給情況來看,一些專業壓縮機企業為上述空調企業供貨的數量減少,并出現大量下滑的現狀。
戴加滿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這種自配套壓縮機生產企業的比例將在2007年進一步加大,并會擠掉專業壓縮機廠商的份額。”
因此,在今年,如何更好的生存對于專業壓縮機企業來說更為嚴峻。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