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在國外已經有50多年的發展歷史,但在我國,這仍然是一個新興的產業,人們對于這個綠色產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和將會創造的巨大綠色財富潛力,仍然缺乏足夠的認識。
參與企業數量少、規模小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正規的汽車再制造企業屈指可數。除了輪胎行業有100多家上規模的輪胎再制造企業,其他汽車零部件再制造企業總數不超過10家,而且受原材料來源及國家法規限制等原因,這些企業的產能普遍較小,產品也主要面向海外市場銷售。
在汽車零部件再制造中,整車企業的參與可以說是必須的。然而記者發現,在這少得可憐的幾家再制造企業中,除了濟南復強動力有限公司和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動力分廠兩家有整車企業參與外,其他均為外商獨資或合資的企業。這與國外大的汽車整車企業的做法大相徑庭。
零部件回收率低 回收體系混亂
目前,歐美等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的范圍已經涵蓋了發動機、傳動裝置、離合器、轉向器、啟動機、化油器、閘瓦、水泵、空調壓縮機、刮水器馬達、油泵、剎車動作筒、動力控制泵和緩沖器等部件,并已在技術標準、生產工藝、加工設備、供應、銷售網絡、售后服務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汽車零部件的回收再利用基本上達到80%以上,豐田和福特等汽車巨頭甚至可以達到95%的回收率。而國內目前的再制造產品,還主要集中在發動機、變速器、電機等附加值較高的汽車零部件上,對于其他零部件無論從技術、資金還是設備上,還無暇顧及。
產品回收體系不健全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我國汽車的市場保有量現已達到3585萬輛,每年報廢車輛200萬輛。然而這200萬輛的龐大市場,卻由于《報廢汽車回收管理辦法》限制和目前汽車再制造產品的回收、市場準入和監管辦法方面的法規政策缺失,仍然讓汽車零部件再制造企業面臨著“無米下炊”的尷尬。
2006年4月,在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循環經濟處向國務院遞交的《關于汽車零件再制造產業發展及有關對策措施建議的報告》上,曾培炎副總理曾作出重要批示:“同意以汽車零部件為再制造產業試點,探索經驗,研發技術,同時要考慮定時修訂有關法律、法規。”
從目前的市場狀況看,我國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行業只能算是剛剛起步。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