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電信詐騙題材劇《天下無詐》在上周末迎來大結局。這部劇的演員班子不弱,有郭曉冬、"季潔"王茜、戲骨丁志誠加盟。但看輿論熱度并不太高,直到最后一集,一直以來咋咋呼呼的警花馬賽為了救一個犯罪嫌疑人而犧牲,終于上了一回熱搜。
626 351 >
《重案六組》中飾演季潔的王茜(圖左)在本劇中飾演朱西寧。
"反電詐"案中警花犧牲,結局是否太刻意?
緊跟在"馬賽犧牲"的熱搜后邊的有演員張丹峰。盡管兩個熱搜話題之間并無關聯,但卻讓我這樣的警匪劇愛好者想起張丹峰在另一部類型劇--緝毒題材《獵毒人》中,也演了一個最終犧牲的警察魏海。這兩個不同劇中的角色,可以說都是死得莫名其妙。
《獵毒人》中,張丹峰飾演的魏海在線人和同事遇到危險時,主動暴露讓毒販槍殺自己。鑒于《獵毒人》的劇情從頭亂到尾,張丹峰的選擇還不至于太奇怪。但在《天下無詐》中,馬賽原本是一個計算機專業碩士,并不是刑警,一個沒有長期接受過刑警職業訓練的計算機人才,哪個上級能夠批準她赴境外參與重大刑事案件的抓捕行動?還是在沒有足夠警力部署的情況下沖在前面那種?
423 1429 >
馬賽犧牲劇情截圖。圖源《天下無詐》官方微博
一個"反電詐支隊"的警察,最終死于國外黑幫的火并。筆者以"電信詐騙"和"犧牲"為關鍵詞檢索新聞資料,搜索到與之相關的,是一位40歲的民警在抓捕電信團伙成員時,因突發心臟病去世。
電信詐騙現實素材多,劇情應更接近真實
眾所周知,藝術首先源于生活才能高于生活。劇情設計有一位警察犧牲,不是不可以,畢竟警察就是一個高危職業。但《天下無詐》中,編劇讓馬賽犧牲,暴露的不是單純人設問題,而是作為類型劇的思路問題。《天下無詐》的劇情是越往后就越跑偏,離電信詐騙的普遍性遠了,離強凹的高大上人設近了。
現實中,電信詐騙案件近年來屢屢成為熱點新聞。2016年8月,山東臨沂的準大學生徐玉玉被電信詐騙了近一萬塊錢,到派出所報案之后因心臟驟停離世。這起電信詐騙成為當年全國關注的重點案件。時隔一年后,徐玉玉案落網的犯罪嫌疑人得到了法律制裁,洶涌的民意仍未平息。
明星動輒被電信詐騙上百萬的新聞也不時成為頭條。李若彤、湯唯等都曾遭遇過電信詐騙。近日,也有一條關于電信詐騙的熱點新聞--海南東方市公安局發布的"敦促314名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的公告。由于此前打擊力度大,這次公告一發布,竟有300多人自首。官方消息顯示,截至2月20日,僅有4人未歸案。新聞圖片中,轄區派出所人頭攢動,都是前來自首的犯罪嫌疑人。許多網友對此評論道:大快人心。
在公安部門重視、輿論高度關注電信詐騙案的背景下,出一部相關題材的電視劇是順水推舟。但是不是所有主流的涉案劇,最后都要扯上境外敵對勢力。上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才能凸顯劇中角色的職業重要性?
不是的。根據最高法公布的15個電信詐騙案件典型案例來看,電信詐騙的主要特征絕非暴力,警方實施抓捕、收網等行動,主要依靠的是前期的技術戰。而在《天下無詐》劇中,從一開始,電信詐騙犯就有槍、有手雷。但另一方面,警察明知詐騙村利害關系盤根錯節,村民警惕性強,貿然前往存在一定風險,卻在未申請當地公安部門協助的情況下,僅憑三四個外地警力就敢貿然前往。
現實中,公安部門會如何拔除"詐騙村"這樣的毒瘤呢?江西省余干縣江埠鄉石溪村曾是"重金求子"詐騙高發地。2015年,公安部聯合23家部委打擊電信詐騙,余干成為專項整治行動的首批目標。新聞報道有如下敘述:"2015年11月29日凌晨5時,余干縣公安局實施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搜捕行動。上饒市公安局特警支隊調動了30名特警支援,市武警支隊也調動了50名武警共同配合,共300多名公安民警佩戴防暴槍、穿上防彈衣進入上述村子實施搜捕。公安甚至派上無人機,用于搜捕時的空中偵查,防止突發事件。""考慮到這些詐騙分子可能會利用宗族勢力結成同盟,民警擔心他們暴力抗法,還專門成立了放哨、搜捕搜查小分隊。"
難道這種真實發生過的故事不刺激、不典型嗎?非要用警員的莽撞行動來突出反電詐行動的危險?
服務型電視劇的職責首先是"普及"
這樣一部得到了公安部門大力支持的服務型電視劇,拍成這樣其實是令人失望的。主創或許沒想明白,拍這個題材給誰看、要傳達幾個意思。在我看來,這個劇首先是要"普及",讓觀眾明白電信詐騙是什么、如何防范。這是最容易達成的直接內涵。
接下來是要尋求理解,讓觀眾甚至電信詐騙的受害者明白,公安部門偵辦此類案件的難度。但這一點,《天下無詐》始終沒講到點子上。主角們的臺詞總是強調電信詐騙"偵查難、取證難、破獲難、定罪難",但劇情前半程,警方往往沒費多少時間就搞定了犯罪嫌疑人。呈現出來的,似乎就是警方強大的信息技術壓倒一切。而電子詐騙容易得手的原因中,是否有銀行匯款制度、流程的不合理;政府不同部門是否存在難以順暢協作、踢皮球的問題……這些有點社會經驗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會遇到的障礙,劇中沒有給予足夠的篇幅體現。
值得肯定的是,前十幾集刻畫了不少細膩的人物形象。比如對詐騙犯產生依賴情愫的公司女財務、從受害者變成嫌疑人的直播平臺網紅、沉迷游戲的小鎮女青年窗兒。編劇可能想借電子詐騙案盡可能去還原真實的現代中國--中年女性的職場瓶頸和情感困惑、城鄉差距讓農村青年無法自主選擇人生跌入泥潭……但想表達的東西太多了,反而忽略了這部劇的最終意義--服務于"反電詐"的實際行動。"反電詐",一個現實案件就足夠吸引社會關注的"硬核"題材,拍成電視劇居然如此尷尬瑣碎,不能不說我們的制作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林中路(劇評人)
來源:新京報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