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至2月24日,“行為藝術教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在倫敦蛇形畫廊舉辦展覽“阿布拉莫維奇:生命”,展覽運用混合現實的技術,呈現藝術家的虛擬形象。對于這一備受關注的實驗性作品,《衛報》評論員喬納森·瓊斯卻只給出了“一顆星”的評價,在他看來,展覽無比空洞,阿布拉莫維奇受人愛戴的一切,在這個展覽上都毫無蹤跡。
人們腦袋上綁著高科技設備,站成一圈。我就是其中之一。越過我臉上伸出的鏡頭,我能看見我的同伴們看起來多么愚蠢。我們就像一群醉漢在玩游戲,每個人的額頭上粘著一個詞。這就是混合現實(mixed reality),它讓你在真實的物理空間中看到虛擬的圖像。站在中間的是世界著名行為藝術家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她穿著一條鮮紅色的裙子,黑發綁在背后。她邁了幾步,伸出一只胳膊,似乎是迷惑地盯著它看。然后她消失在藍點的云朵中。然后,她在一團藍色的圓點中消失了。
360 >
阿布拉莫維奇(右二)在展覽上
你所見到的阿布拉莫維奇只是以數字形式存在。她被36臺攝像機拍攝,然后模擬出她的移動軌跡。這個虛擬的“動畫雕塑”似乎是在真實的畫廊地板上行走。有時她會消失,只留下她的影子在房間里移動,朝著觀眾匍匐。
整個展覽就是這么回事。在媒體預覽時,阿布拉莫維奇(真正的那一個)講述了混合現實的實現有多么的困難,這個時長19分鐘的藝術品是如何在這個新技術進入白熱化以后被塑造出來的。我只能說,她對于實驗的熱情讓她運用了這種新科技,而這種科技暫時還無法駕馭嚴肅藝術。對于未來的藝術家而言,這個實驗也許有小小的用途。
然而,展覽顯然絲毫沒有把它當作一個“小小”的實驗。“生命”被當作一個奇跡來展示:你來到這里,是要與救贖相遇。在進入展廳、并由一名身穿白大褂的助理給你戴上耳機之前,你必須交出“所有的隨身物品”。為什么是“所有”?這不可能是為了安全或保密。相反,這是邁入儀式的第一步:就像一個想要進入圣所的朝圣者那樣,你必須準備好,受到凈化。然后,他們才能放你進入這個“電的存在”(electric presence)。
450 >
阿布拉莫維奇在拍攝中
阿布拉莫維奇有位叔祖父是塞爾維亞東正教堂的主教,因此,她的行為藝術總是帶有宗教性。她把自己扔進一顆燃燒的星星,失去知覺,被觀眾攻擊——正是這些1970年代的圣女貞德殉難式的極端表演讓她成名。
“生命”也是一種神圣的儀式。當我們戴著耳機四處走動時,我們似乎經歷了一種精神上的幻覺。這不是肉體上的阿布拉莫維奇,而是她天使般的、重生的自我。這就是為什么她能夠消失又出現,在我們的現實中進進出出。
你能夠被數字化的阿布拉莫維奇震撼的唯一原因就是你喜愛真正的那個她。作品本身幾乎沒什么足以吸引人的地方。從展覽名稱中,我天真地推斷阿布拉莫維奇的非物質存在能夠講述她人生的故事,然而,她沒有說任何話,也沒有以任何形式和觀眾互動。
阿布拉莫維奇受人愛戴的一切,在這個展覽上都毫無蹤跡。她之所以有名,是因為她直接地面對觀眾,看著他們,讓他們感到不安。而在這個數字版本中,看著她的雙手并不讓人緊張,也沒有任何危險性。在這個模擬出來的阿布拉莫維奇身上,什么都不會發生,觀眾也不會面臨挑戰。
360 >
阿布拉莫維奇:生命
來源:澎湃新聞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