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廣東珂鷺服飾有限公司用于縫紉設備維修的費用達到了六萬元,相比往年,這個數目略有上升。這對于一個中等規模的服裝企業來說,不是一筆太大的費用,但就設備維修這個項目來說,開支卻不小。
泫公司技術維修部門的負責人李經理告訴記者,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公司近幾年引進了好幾批新的設備,由于機器數量較多,機種比較繁雜,當這些新品種的機器出現了故障時,部門原有的維修工難以解決,只能依靠設備廠家派人過來維修,有時甚至出現不得不暫時擱置的現象,這些都導致了成本的上升。
李經理說,公司引進新品種的設備本是件好事,但沒想到由于維修工沒有掌握這些設備的相關性能,給設備維修帶來障礙,從而影響公司的正常生產工乍。因此他建議,機修工應主動學習專業知識,參加相關的職業培訓,向更專業化方向成長。
地位:作用大卻不受重視
選購縫紉機設備時,由于多數服裝企業的老板對識別縫紉機質量的能力不足,因此,只好依賴于服裝企業機修人員對縫紉機的認識程度;縫紉設備購買回來后,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又只能依靠機修人員對縫紉機維修來解決。這是絕大多數服裝企業里存在的情況,從某個方面來說,這表明機修工在服裝企業里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似乎還沒有相關部門對機修工的確切數量作過統計,記者查閱了很多資料都無法找到答案,只能從中國數量龐大的服裝企業作個大致的估計,縫紉機機修工的數量應該是與服裝企業的數量成正比的。可以說,正是數量龐大的機修工的存在,保證了企業的正常運轉。
關于機修工在企業的作用,一位資深的業內人士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工廠比作一臺機器,那么機修工就是這臺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雖不起眼卻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競爭激烈的服裝行業中,除了降低價格外,很多企業往往通過縮短交貨時間取得客戶的信任,贏得更多的訂單。在這種情況下,生產設備能否正常運轉就成了企業保質保量地完成生產任務的重要前提,一旦機器發生故障不能及時排除,那么不但生產進度會受到影響,企業更可能因此遭受嚴重的經濟損失,此時一個經驗豐富的機修工就顯得尤為重要。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雖然機修工并非像一線工人那樣時常用到,但是一旦
有故障發生,臨危受命的機修工往往能夠救企業于水火之中,為企業挽回的經濟損失是不可估量的。可以說,一支出色的機修工隊伍,是保障服裝企業日常生產運轉、為企業打贏時間戰的關鍵。
但記者在采訪中也聽到一些機修工抱怨:在單位不受重視,自身發展遭遇瓶頸等。上海某企業的機修工小陳表示,當初他是一個一線工人,對機修工作充滿渴望,領導看他頭腦靈活就讓他跟師傅學機修,一修就是好幾年,雖然隨著經驗的豐富,其收入也在不斷增加,但他開始覺得機修工作沒前途,甚至懷疑當初的選擇是否正確。據記者了解,類似現象在機修工中并不少見,如果這種現狀得不到緩解,將可能導致優秀機修人才的流失。
挑戰:原有技術難以勝任新機種維修
對于部分使用國外設備的服裝企業來說,進口縫紉機的日常維修是一個較大的問題。由于國外設備技術含量較高、較新,或者廠家核心技術保密等原因,除了如兄弟、重機等部分在國內使用范圍較大的國外品牌之外,其他品牌的縫紉機或某些特種機一旦在使用中出現故障,很多機修工往往束手無策。另外,由于大部分機修工知識水平的局限,對外文產品說明書的認知也存在一定誤區,往往導致了機器在使用中故障頻出,維修不力。這種現象在一些外貿型企業里尤其突出。與國產縫制設備不同,進口縫制設備一旦發生故障,如果企業的機修工無法修理,再加上企業所在地沒有該品牌的售后服務點,那么訂單延誤將是不可避免的。
除此外,國內縫制設備也有了新的發展趨勢,機電一體化縫紉機越來越成為各大縫紉機企業力推的主要品種,標準、飛躍、中捷等國內骨干企業都已有相關產品上市。這些新型的高技術含量產品在給服裝企業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讓服裝企業的機修工們面臨有勁使不上的尷尬處境。
據了解,很多企業的機修工大多只具備初、高中甚至更低的文化水平,他們的專業水平也只限在調車而不是修車的狀態。為了滿足終端客戶產品品質的需要,縫紉機制造商生產出了各種型號不同的機型,但機器種類多似乎給機修人員帶來了諸多麻煩,類似趕鴨子上架的現象不勝其數,維修過程中遇到老機械因為型號、件號名稱叫不上來,配件找不到的事情常有發生。而遇到新的機型,又由于企業沒有及時對他們進行培訓或者培訓不力,使得機修工感到力
不從心。
相關專業人士指出,要縫制高品質的產品,就必須讓設備發揮最佳的性能,因此對機修人員組織健全完善的在職培訓是非常必要的。
出路:系統培訓持證上崗
很多大型企業已經開始重視對機修工的培養,均設有專門的培訓機構,不斷對機修工進行如理論學習、師傅傳幫帶、獨自實踐操作以及職稱考試等多種方式的職業培訓。但在這個過程中,隨著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品種從單一到多樣化,以及技術難度從普通機種到特種機的轉變,很多企業的培訓人員深刻地感受到培訓工作難度越來越大。
去年五月份左右,由北京某專業網站編寫的一本《縫制機械讀本》推出后一度在業內熱銷。實際上,該機械讀本編寫得比較簡單,但是內容很實用,對于眾多處于技術知識“饑渴”狀態的機修工來說,確實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據了解,在一般企業中,機修工的培養往往以師傅帶徒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傳幫帶”的方式進行,這種方式有其獨到之處,也存在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教學比較形象化、能夠培養在實際工作中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但是“師傅”相對“徒弟”而言只是見多識廣,技術更精湛,“師傅”自身也可能存在知識盲點,通過師徒關系不斷傳承后,一旦這些錯誤在機修工的工作中得以體現,就可能對企業生產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一位姓王的機修工就此問題談了他的看法:“在我剛開始學習機器維修時,我認為師傅說的一切都是對的,現在我當機修工已經5年了,我慢慢發現師傅所教的東西也有不對的地方,這些錯誤都要通過實踐操作才能發現。”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如果能夠針對常用機型性能、維修方法等方面有一套專業維修課本,或者縫機生產企業定期組織機修工進行專業培訓,那么不但可以提高機修工的技術水平,還能夠提升企業自身的售后服務質量,為企業爭取更多潛在客戶。
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業內陸續冒出了不少培訓班,尤其以上海、浙江等服裝企業及設備企業聚集的地方居多。這些培訓班大多以商業為目的,多為短期培訓,在滿足部分機修工的需求上確實具有一定的意義。
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秘書長楊曉京指出,針對行業現狀,還必須有權威機構對機修工進行系統培訓。在今年三月召開的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第八屆二次理事會上,協會強調今年要把行業的培訓工作作為重點來抓,并在近期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培訓方面的文件,其中一個頗引人注意的內容就是今后企業要實行維修工持證上崗制度。
楊曉京介紹說,協會將在國內幾個重點產業地區授權設立培訓站點,所有培訓合格的機修工將頒發上崗證。他說,這將有助于培養企業的維修人才,并最終對企業的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