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造船業發展不斷提速,船舶配套業嚴重滯后更加凸顯。渤海船舶重工一位人士反映,目前公司訂單已經排到2010年,但是領導卻對配套設備心里沒底,擔心延誤工期。他表示:“早幾年是配套廠家找上門推銷,而現在是我們主動去配套廠家求貨。”
中國船舶配套業,經過自80年代以來的發展,跟蹤國際著名廠商的品牌與技術,通過引進許可證貿易和自主研發相結合的道路,目前已擁有一批具有良好品牌、信譽和售后服務優勢的企業,其產品維持著較好的出口裝船率。但總體來看,配套產品能力不足的局面仍未根本改觀。
船用設備門檻不斷增高
世界船舶配套產業年產值約230億—250億美元,但主要生產廠家集中在西北歐和日本,主要的市場分布在東亞、東南亞、歐洲和美洲地區。生產與市場分布呈現不均衡性。
因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世界造船中心在歐美,歐美船舶配套業發達,占世界半壁江山約125億美元,其中1 8.75億美元配套產品出口到中國。日本配套國產化率達98%,韓國配套國產化率約85%。
歐洲因現代航海與造船業具有幾百年發展史,船用設備工業最為發達。特別是西歐和北歐地區,目前,仍保持船舶主機、甲板機械、艙室設備及船舶自動化等船用設備的技術研發與銷售優勢。
日本在70年代中期,當日本的造船產量達到1750萬總噸時,其配套工業已形成門類齊全、技術水平高、配套能力很強的規模,成為世界第一船用設備生產國。1985年船用配套企業達到1080家,至今仍有600— 70 0家。
當今,世界船舶技術向大型化、高技術化方向迅速發展,如30萬噸級油船、8000—10000teu集裝箱船、17萬噸—36萬噸級大型散裝船,lpg、 lng能源運輸船,高級客貨滾裝船、豪華型旅游船等。同時,貫徹 imo新規定,安全、環保等新要求,引發了船舶配套領域技術的不斷更新。歐洲及日、韓廠商努力擴大國外市場,各品牌廠商都十分重視科研投入與技術發展,有較強的原創技術科研實力。如船舶動力技術,差不多每半年就有新的機型或新技術推出,以適應國際新船型、新技術發展的需要。
當今世界,船用設備技術發展總的趨勢是:高效率、自動化、集成化、模塊化、數宇化和智能化,大功率、長壽命、小體積、無污染、安全、可靠的新產品不斷問世。
船配市場有待進一步開發
中國船舶設備業的總體水平是:在高附加值船舶方面,全船機電設備價格占全船價值比例為35%—45%,目前采用國外設備的約占全船機電設備價值的比例為60%,采用中國本土化設備占40%;在常船舶方面,全船機電設備價格比例為30%—35%,目前采用國外設備占全船機電設備價格的30%—45%,中國本土化設備占70%—55%。
隨著船舶向高附加值、大型化方向發展,中國國產設備柴油機、發電機組、螺旋漿、安全救生系統、電氣系統、電源、警報系統、照明系統、錨泊、甲板機械等船用配套設備等,中國已能制造并愈來愈多的會滿足裝船使用需要,發展潛力較大,產品技術水平總體上達到國外當代同類產品水平。
但在船舶導航、通信、操舵系統、特殊船舶操縱系統、輔助系統等配套產品領域,還多采用國外設備產品。
當今世界造船業,在船用設備中價值比率比較大的設備系統基本為:柴油機、發電機組、螺旋漿、輔助鍋爐、甲板機械、操舵系統、導航及測量系統、艙室系統、輔助系統、安全及救生系統。中國在以上船用設備技術方面,不同程度地取得了良好的發展。
據悉,目前,本土船用設備裝船率平均為40%,2005年散貨船、油輪和集裝箱船三大主力船型裝船率平均為46%。例如,大連承造5艘出口伊朗的vlcc,其裝船率第1艘時30%,第5艘時則高達80%以上,主機柴油發電機組、錨機、救生艇起卸機、錨鏈、螺旋槳、泵、閥門等配套產品可以自己制造;江蘇新世紀承造7萬dwt油輪本土化船用裝船率高于全國其他廠,已達到70%左右。
潛力無限但不能盲目樂觀
按照國家《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本土化船用設備國產化率 2010年達60%,2015年達到80%以上,全國舾裝配套企業600家左右, 2010年配套設備產值為420億元。
中國船舶設備業雖然存在廣闊的發展空間,但存在的問題仍然需要面對。國內配套企業的規模能力普遍不強,如國內低速柴油機制造企業的規模能力遠遠低于日本、韓國的低速柴油機企業的制造能力;大型柴油機曲軸是船用主機上最重要的部件之一,至今仍基本依賴進口,經常出現船等機、機等曲軸的嚴重現象,嚴重影響著中國造船工業的快速發展;國際航運船舶要求設備供應商在世界各地設有維修網絡,以便進行高效、優質的售后服務,中國配套設備企業普遍此項能力薄弱,需要解決;有些引進許可證專利技術的配套設備,因制造企業的工藝技術和手段落后,影響了競爭力,同時,有些國產配套件的質量控制未能跟上,也影響了產品質量的穩定;配套企業開發能力有待提高,有些處于跟蹤開發階段,船用導航設備及船舶自動化產品差距大等問題。
近期,有關部門將采取有效的舉措促進中國船舶配套業的發展,主要是:有選擇地引進國外技術和知名廠商、中外合作雙贏發展;適應新的市場發展需求,加快推進國有配套企業的體制改革、機制創新和投資主體的多元化,發展多種形式的中外合作、中外合資企業,有條件的產品,向世界船舶配套制造基地發展。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