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業現代化以及實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村生產力的重要基礎。近日,國家相關部門介紹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升級的政策措施有關情況,并且力爭2025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5%。筆者了解到,2018年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67%,比如水稻機插(播),玉米、土豆機收,油菜收獲、花生種植及收獲和蔬菜、甘蔗種植收獲等。
300 >
常州:改變傳統蔬菜種植方式機械化耕種更省力
據悉,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南大街街道一種植戶每年生姜下種開溝季節,也是其蔬菜種植場最忙的季節。但是按傳統的蔬菜耕作方式,單是請人開溝,多的時候一天至少需要5個勞動力。于是,該蔬菜種植戶購買了一臺山東生產的開溝機,一下子就省了不少力。目前,挖地用重型,開溝用專用開溝機,即使是清洗生姜,也“別出心裁”——用高壓沖洗,大大提高了種植效率,節約人工成本。
廣西:甘蔗機械化生產再上新臺階
目前,農村青壯勞力缺乏,請工難、工費高,效率低已成為制約糖料蔗發展的重要因素,為有效突破發展瓶頸,為進一步加快推進糖料蔗機械化發展,提高糖料蔗生產效率,廣西通過租賃、購買等方式新增19臺甘蔗收獲機,超過了上榨季的總投入量,從而將有效提升甘蔗收割效率。此后,還將制定多項扶持措施,鼓勵蔗區合作社、種蔗能人開展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工作。
泗陽:成全省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
筆者了解到,中國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制定“三通一平全鐵甲”的示范區建設標準。其中,“一平”即地塊平整適合機插秧,“全鐵甲”即耕、種、收、植保、烘干、秸稈處理全程采用機械化作業,并且先后建成20多個服務中心,均具備耕、種、收、植保、還田、烘干一條龍服務的能力,總服務能力可覆蓋17萬畝耕地。可以說,該縣、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與植保、機收、烘干、秸稈等處理六大環節機械化水平全部超過省定標準,農機化事業取得了跨越式發展。
武功:大蒜機械化種植長勢好
據了解,陜西省咸陽市武功縣積極引進蒜種篩選、種植、收獲、整地機械15臺套,按照“七行精量播種、十一行精量播種、七行精量(起壟、覆膜)”三種高產高效的種植模式。目前,大蒜機械化種植長勢好。良好的長勢為大蒜高產、優產和大蒜機械化生產新機具新技術推廣奠定了堅實基礎。
衡陽:打捆機把秸稈“吃”進去
筆者獲悉,湖南衡陽縣是糧食生產大縣。以前白煙滾滾的稻草秸稈焚燒景象已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收割秸稈的新型農機——履帶式。據相關人員介紹,該機機身前面相仿于收割機,把秸稈“吃”進去。之后箱子大小的“秸稈包”便從機身后面“吐”了出來。一臺打捆機每天可收割秸稈15至16噸,節約大量勞動力,同時還減少秸稈燃燒帶來的污染問題。
西藏:加快推動蔬菜產業機械化、標準化
近年來,隨著科技農業的推廣普及,西藏自治區蔬菜種植業得到快速發展。蔬菜種植業的繁榮興旺,不僅豐富了百姓“菜籃子”,也為無數種植戶提供了增收創收渠道。為了更好地使蔬菜產能更加強勁,蔬菜品種更加豐富,該地連片開發,機械化、標準化的現代農業種植模式正逐步推廣,既提高了蔬菜種植機械化水平,也推動蔬菜產業的發展。
小編結語:眾所周知,“面向黃土,面向天空”和“鋤天中午,汗滴土”是幾千年來傳統農業的真實描述。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農業生產實現了從人畜力為主,向以機械作業為主的性跨越。與此同時,農業機械化領域正由大宗作物向水果、蔬菜、茶葉、等經濟作物拓展,由種植業向畜牧業、漁業等方向推進。
農機發展不僅提高了勞動效率,勞動雙手,還為農作物生產連年豐收,提供了強大的物質裝備保障。相信,一批農業機械推廣使用,讓“機器換人”漸成趨勢,實現2025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5%指日可待。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