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合的是,兩家上市公司募集資金項目都鎖定無油縫紉機,這一代表世界先進技術水平的產品受到國內企業青睞,實為縫制機械產業技術水平開始向更高層次邁進的一個信號。
通過上馬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產品研發項目來募集資金是目前行業內幾家上市公司的共同操作手法。近期,西安標準公司和浙江中捷公司各自公布了其公司2006年年報和2007年一季度季報,季報顯示,兩家募集資金投資項目都進展得比較順利,而且新產品的研發在投產初期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開始顯現。據了解,中捷在2006年公司整體毛利率較上年提高了1.59個百分點,而標準公司在電腦一體化產品方面的毛利率在30%以上,相比其普通工業縫紉機毛利率水平上升了4-5個點。
數據顯示,兩家公司在機電產品、特種機的研發上取得了新突破,從而使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在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比例提高,增強了產品的盈利能力。這也是兩家公司長期以來較行業平均發展速度快的重要原因。
投產高技術產品帶來高效益
標準和中捷是業內較早上市的兩家縫制機械企業,也分別代表著業內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發展水平。巧合的是,在兩家公司增發新股募集資金時,都選擇了無油縫紉機作為募集資金投產的項目。中捷擬投入金額19783萬元用于“8萬臺無油潤滑電子控制高速平縫機技改”項目,標準投資3億元用于“擴建無油電腦機和特種機工業縫紉機”項目。
標準股份董事長翁錫明透露,2006年標準公司創下了歷史最好盈利水平,電腦機銷量比去年幾乎翻了一番,預計未來5年電腦平縫機的產銷量將達到20萬臺。“這一數字完全符合目前全球縫紉機行業的大趨勢。因此,公司急需擴大生產規模引進新的設備和生產線,繼續保持行業領先地位。”翁錫明說,由于勞動力和能源因素的影響,電腦縫紉機代替普通縫紉機已成為必然,同時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已經給縫制設備生產企業加大高技術產品的投入與產出形成壓力。因此,標準股份在2005年實施配股時就已將此一項目列入主要募資項目之列。
據了解,中捷公司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年產8萬臺無油潤滑電子控制高速平縫機技改項目的設備也已采購完畢,其采用的是日本株式會社牧野銑床制作所提供的縫紉機機殼、底版柔性加工設備,目前正在安裝調試。
據中捷方面介紹,2001年公司毛利水平曾達到30%左右,隨后幾年由于行業競爭加劇以及生產成本增加,2004年毛利率降低至24.53%。因此,近兩年公司加快了產品結構調整,由于產品質量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占公司主營業務收入50%左右的平紉機銷量和銷售價格均穩步上升,增強了公司的盈利能力。此外,中高檔產品如高速平縫機、高速曲折縫機和高速包縫紉機推向市場后,憑借其優良的性能和合理的價格迅速占領市場,幫助企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國際新技術發展帶來的整合壓力
實際上,標準和中捷在高科技產品領域的試水,正是業內眾多企業在目前面臨發展瓶頸后的戰略調整的縮影。
從市場大環境來看,世界縫制設備生產正在向中國轉移,受益于國內服裝紡織行業對縫紉機的需求快速增長、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完善的基礎設施,世界縫紉機行業經歷了由歐洲、美國向日本、中國臺灣、新加坡的轉移后,自1990年代初開始向中國內地全面轉移,目前全球已有50%的縫紉機產量在中國。不過,盡管我國縫紉機產業在產量上已經非常驚人,但是,產品結構卻主要集中于低端產品。據相關機構調查,目前,國內70%-90%的高端機市場被日本、德國企業所占領。
據調查,目前,國內縫紉機產品供求走向兩個極端:一方面,技術水平低、檔次低、附加值低的產品過剩;另一方面,技術含量高、檔次高、附加值高的產品相對供不應求,仍需進口。我國出口的正是那些中低檔產品,以價格優勢廣種薄收。至今仍有不少企業盲目地將資源投入到低附加值產品的生產中,千軍萬馬擠一條獨木橋,所謂“新產品”開發,已演變成部分企業的相互抄襲。
而與此相反的是,國際縫制機械企業在高科技產品領域的表現相當強勢。以重機公司為代表,它已全面推出各種無油縫紉機,解決了縫紉機滲油這一大技術難題。重機公司推出低張力的平縫機,根除了縫紉機單個品種無法適應不同面料生產所帶給消費者的煩惱,該機器能適應各種面料的生產需求。此外,重機公司研發的cad服裝設計系統,其電腦操作板引用網絡接口,運用該系統后,跨國公司可以利用時間差在全球進行加工。比如:一家法國服裝公司在法國設計服裝,然后在中國新的一天剛開始的時候,用網絡直接輸送到縫紉機上進行生產,到了晚上,即美國新的一天剛開始的時候,第一批生產的服裝就已經到了美國市場,并運用網絡管理進行銷售,這就是未來網絡在服裝行業所產生的魅力。
相關專業人士表示,到目前為止,國內縫制設備行業尚未形成能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抗衡的大型縫制設備企業。而隨著競爭的加劇,行業內的整合勢在必行。經過整合,將會出現一批有競爭力的優勢企業和企業集團。
顯然,標準和中捷正是在這波整合浪潮中脫穎而出的典范。
海通證券研究所葉志剛分析,產品結構升級是標準股份未來幾年發展的主基調。面對國內異軍突起的民營企業的激烈競爭和紡織服裝國際市場的劇烈波動,標準公司放棄了“以量取勝”的作法,不再一味追求規模擴張和企業并購,轉而重視產品的研發投入和技術升級。據了解,標準公司“十一五”期間的戰略目標為銷售收入達20億元,其中普通工縫機產量由25萬臺減少到20萬臺,機電一體化產品產量由目前的10萬臺增加到21萬臺,產品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據此,葉志剛預計,標準股份2006年-2008年每股收益將分別為0.35元、0.42元、0.50元公司成長性良好,具有明顯的估值優勢。
投產新品的現實途徑
據了解,直接驅動式自動切線高速無供油平縫機代表著當前世界縫紉機制造業的新潮流、新趨勢,可以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基于此,標準和中捷公司募集資金重點投產無油縫紉機,從目前國內的發展現狀來看,不能不說具有比較長遠的眼光。
不過,從國內大部分企業目前的研發水平來說,可能會對企業進軍高科技產品領域造成一定的障礙。
中捷在其年報中也坦率地承認,目前公司的新品研發和新品轉化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公司開發的無油潤滑平縫機和平頭、圓頭鎖眼機等產品投入比較早,但受產品穩定性影響,尚未產生很好的規模效應。因此有必要加快研發進度,既要不斷開發出滿足市場需求的新產品,又要通過研發、技改和對員工的技術培訓提高產品穩定性,加快新品向規模化生產和銷售的轉化,使新品效益得到盡快體現。此外,由于近年來中捷在新產品特別是電控方面的產品推出較多、較快,產品技術的穩定性成為影響產品質量的隱患。
如何在短時間內、低成本實現核心技術的突破,恐怕是目前行業內眾多想進一步發展的企業的共同需要。
“我們主要通過與大專院校和國外著名縫制設備生產公司的技術合作,不斷提高研發水平,開發出適應市場發展趨勢的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中捷方面表示,公司現在的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的5%左右。
而標準采取的措施是,充分利用國際上傳統的縫制設備制造企業產業轉移的契機,重點尋求歐洲國家具有壟斷標準、壟斷技術而生產成本較高、生產規模較小的企業合作,實現高附加值產品的低成本批量生產,增強產品競爭能力。而隨著這些工作的逐步展開,標準公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關專業人士預計,2007年標準公司有望實現平穩增長,而2008年隨著募集資金項目的全面投產,公司有可能實現爆發性增長。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