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學教授曾韜認為,螺旋錐齒輪的加工只能通過五軸五聯動機床加工完成。但河南科技大學教授鄧效忠卻認為,四軸四聯動機床在開發出切齒調整計算方法后通過相應的軟件就可以完成同樣的加工任務。
兩種不同的觀點引發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國到底是應該致力于研發五軸五聯動機床,還是應該進一步完善四軸四聯動機床呢?兩種觀點的爭論焦點在于:到底走哪條道路更契合中國機床工業的實際。為此,筆者近日分別電話采訪了兩位教授。
鄧教授:不支持國內研究跟著國外屁股跑
“我不否認五聯動機床在加工制造方面的優勢,但不支持國內投入大量經費跟蹤外國的技術,跟在別人的屁股后面跑,而傾向于通過發展四軸四聯動機床,走出一條加工準雙曲面齒輪創新之路(準雙曲面齒輪系螺旋錐齒輪的一種,為了降低汽車的重心,汽車后橋螺旋錐齒輪大都采用傳動比大的準雙曲面齒輪,在國外一般采用五軸五聯動機床加工)。”鄧教授說,“只有這樣才能在技術上不受別人的控制。”
鄧表示,從國外進口五軸五聯動數控螺旋錐齒輪加工機床,雖然加工精度和切齒效率較高,但價格昂貴,國內只有少數企業買得起。由于成本高,目前國內95%以上的準雙曲面齒輪還是使用傳統的機械式機床銑齒加工。國內雖然研制出了五軸五聯動數控銑齒機樣機,但還沒有投入使用,其主要原因是,五軸聯動數控系統被國外禁運,而國產驅動軟件尚不成熟,加工調整的算法還需完善。
而國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四軸聯動的數控銑齒機目前在市場上已批量銷售,如天津精誠機床制造有限公司開發的四軸聯動數控螺旋錐齒輪銑齒機,目前能夠用滾切法加工弧齒錐齒輪和準雙曲面齒輪。但遺憾的是,由于沒有相應的切齒調整計算方法,目前還不能用成形法加工準雙曲面齒輪。
據介紹,目前鄧效忠所在的河南科技大學齒輪研究所申請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已經立項。該研究所準備基于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四軸聯動數控銑齒機,通過深入細致的理論分析和試驗研究,開發適用的切齒加工調整計算軟件,提升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控銑齒機的性能,使其能夠用成形法加工準雙曲面齒輪。
曾教授:齒輪大國要成為齒輪強國
在《汽車后橋螺旋錐齒輪制造的發展方向與對策》一文中,曾教授詳細論述到,五軸聯動是全功能數控銑齒機設計的充分必要條件。四軸聯動機床早已有之,采用低檔數控系統不能作滾比修正,因此它的加工方法太單一,太落后,不能適應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的需求。
螺旋錐齒輪作為汽車驅動橋中的關鍵零件,“十一五”面臨著發展的良好機遇。但是另一方面我們要看到,我國現在現場使用的螺旋錐齒輪銑齒機90%以上都是機械型銑齒機,其控制方法基本上還處于國外上個世紀70~80年代的水平,與國外先進的數字化制造還有相當的距離。為了使我國盡快地由齒輪制造大國轉變為齒輪強國,曾強調:“我們應該急起直追,緊跟世界發展步伐,積極研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五軸聯動數控銑齒機和數控磨齒機,并且要創造條件,盡快在我國實現全工序法和銑齒的干切削工藝。”
以曾教授為首席專家的湖南長沙中大創遠數控設備有限公司,在2005年4月下旬的北京國際機床博覽會上推出的yk2050數控螺旋錐齒輪磨齒機,填補了國內空白,打破了國內不能生產高端錐齒輪機床的現狀,并結束了一直以來世界最高端的機床設備由外國公司壟斷的局面。
曾說,只要認真研究,自主創新,就一定能創造出中國的民族品牌。這樣才會真正地使我國成為齒輪強國。
螺旋錐齒輪需求量節節高
螺旋錐齒輪是航天、航海和汽車工業的核心零部件,而汽車工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行業信息部統計,2006年經歷了上兩年的平穩增長之后,汽車行業再度呈現較快發展態勢。汽車產銷雙雙超過720萬輛,分別達到728萬輛和72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7%和25%,到“十一五”末期,我國汽車產量將達到800萬~1000萬輛。這樣對螺旋錐齒輪的數量和質量要求都會逐年提高,特別是汽車零部件產業將會進一步加速發展。
據世界汽車巨頭預測,在2007年前,在低成本國家零部件采購額將達到500億美元,其中70%將來自中國,我國將面臨著巨大的出口商機。因此,只有在最短的時間內,最有效地使用我國自主研發生產的數控機床,生產出制造精度與嚙合質量都合格的齒輪,才能掌握主動,把握商機。
曾韜還說,五軸聯動和四軸聯動的區別就是銑齒機要不要刀傾機構,有刀傾就是五軸聯動,沒有刀傾就是四軸聯動。它們的區別就好像彩色電視機和黑白電視機,彩電效果肯定比黑白的效果好。他認為,到底應該發展四軸聯動機床還是五軸聯動機床根本沒有必要爭論,市場會做出選擇。
據悉,中國汽車工程學會齒輪加工委員會年會將于9月12~14日在青島召開,屆時不同的觀點可以充分交流,相信會產生更多有利于行業健康發展的建設性意見。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