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風電機械發展勢頭迅猛,預計到2020年,全球風電累計裝機將以每年20%的增長率增長。歐洲風能協會和綠色和平組織進一步確認:屆時風電裝機可達到12.6億千瓦,風電電量達3.1萬億千瓦時,占2020年總發電量的12%。
這一驚人的數字,不僅吸引了國外設備制造商的眼球,也激起我國設備制造商投資的熱情。然而專家預言,風電建設尤其是制造業的發展并非坦途,風機制造商尚需規避技術風險。
緊緊追隨新能源清潔可再生的新能源近年來普遍受到重視,而在各類新能源中,風力發電技術是相對成熟且具有最大規模商業開發條件、成本相對較低的一種,因而受關注的程度日益升溫。
資料顯示,2006年全球新裝風電設備價值達230億美元,已經形成了一個很大的產業,行業規模的增大和快速發展吸引了更多的企業投入到風電設備制造行業。
據預測,到2010年和2020年,全球風電設備市場價值將分別達到320億美元和1200億美元。
近十年來,我國大型風機制造業基本從零起步,目前已經掌握了750千瓦機組整機和零部件的設計制造技術,并實現了批量生產。目前,國產兆瓦級變速恒頻機組正在研制并有部分機組投入運行,兆瓦級葉片、齒輪箱和發電機也相繼完成研制并投入小批量生產。
自2004年以來,眾多實力雄厚的企業介入風電設備制造領域,可望在近期極大推動兆瓦級先進機組的本地化生產供應能力和國產化水平。但總的來看,整機總體設計和關鍵零部件設計制造技術仍是制約我國風機制造業發展的最大瓶頸。
目前,國際上主流陸上風機容量已經達到3兆瓦,海上風電場自2002年起就投入運營。而我國風機技術與國際水平相比尚有較大差距,目前正在裝配中的主流陸上風機容量為1.5兆瓦,首個海上風電場不久前剛剛完成招標。
國產化之路不平坦截至2006年底,在我國已有裝機中,兆瓦級以下風機占絕大多數,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金風科技的600千瓦和750千瓦設備。該公司最初引進德國jacobs公司技術,具備了600千瓦和750千瓦風機的生產能力。憑借對該技術的掌握,該公司在經歷了艱苦創業階段后便迅速崛起。然而,很多企業并沒有獲得核心技術。
事實上,我國風電設備國產化之路并不平坦。早些時候,原國家計委實施“乘風計劃”扶持的兩個合資公司并未達到預期目的;國家科委“863”項目支持的“兆瓦級風電機組研制”課題,5個承擔企業中3個實力最強的先后退出。因此,總體而言,受風電設備產業人才匱乏的影響,我國風電產業缺乏足夠的自主研發實力。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國產風電設備技術不斷提升。目前,很多企業掌握750千瓦以下機組設計制造技術并實現了批量生產。隨著大批企業介入風機制造領域,國外風機制造商紛紛進入國內設廠,兆瓦級風電機組的研制生產也在加速。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