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頂級火力發電機組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的制造,不再為外國壟斷,“中國造”不僅整體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一些參數還超過了日本和歐洲諸國;大型船舶的動力傳輸“大動脈”曲軸,如今不僅實現了國產化,還打進了世界造船強國韓國市場……素有“工業母機”之稱的裝備制造業,在上海屢獲戰略性突破。
近年來,上海在電力設備、交通運輸設備、機電一體化等代表國家裝備工業水平的重要領域,屢破國外技術壟斷,生產“中國制造”的水平更高了。
大型船用曲軸產能將達240根
今年10月份,我國自制的第一臺100萬千瓦等級超超臨界鍋爐將在上海外高橋電廠投運,而它的“兄弟”———我國第一臺超超臨界汽輪機、發電機已在華能浙江玉環電廠安裝,4月份,機組完成全部性能考核試驗,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這是三年磨一劍的成果。我們通過三年的努力,縮小了與國外30年的差距。”國內最大的電力設備供應商上海電氣電站集團下屬的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副總工程師王志成說。
2004年以前,我國火力發電技術的最高水平僅限于60萬千瓦超臨界,在發達國家已采用的超超臨界發電技術領域還是空白。通過引進、消化、吸收、二次開發和再創新,上海電氣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2006年底,首臺國產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汽輪機和發電機即安裝投產。
“我們制造的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的一些參數超過了日本和歐洲等國,整體技術已達到當今世界領先水平。”王志成說,上海電氣電站集團如今已開始120萬千瓦超超臨界發電技術的研發,力爭走在世界最前列。
在交通運輸設備制造領域,2年前,我國大型船用曲軸還是“一軸難求”,完全依賴進口。上海船用曲軸有限公司通過自主開發,實現了我國大型輪船曲軸的國產化生產。上海船用曲軸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超明說,目前我國的曲軸不僅完全實現了國產化生產,還已打入世界造船強國韓國市場,預計明年我國曲軸的生產能力將達到240根,出口80根。
“機強電弱”局面正在改變
裝備制造技術愈先進,對設備的系統控制要求也隨之提高。“這就好比一個人四肢發達,頭腦也不能簡單,要有良好的控制能力。”上海自動化儀表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范幼林形象地說,裝備制造業“機強電弱”的局面如今也在改變。在引進技術和自主發展的基礎上,上海自儀公司不僅實現了大型電站國產化分散控制系統零的突破,在軌道交通自動化和核電儀控產業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工業母機”升級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開始顯現。據統計,今年上半年,上海市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011億元,增幅22.3%,利潤總額302億元。裝備制造業水平的提高帶來的環保效益也很可觀。譬如與亞臨界火電機組相比,超超臨界機組的能耗更低,一臺100萬千瓦級超超臨界機組一年可節約標煤消耗3200萬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3萬余噸。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