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上半年,大連的裝備制造業升騰著一股巨變的力量。
投資38億元的中遠造船項目落地旅順;投資6億美元的新加坡萬邦造船簽約長興島;大眾一汽30萬臺發動機和一汽道依茨發動機項目相繼投產;投資4.5億歐元的塞邁拖拉機項目開工……
同時,很多戰略性產業,如核電裝備、風電裝備、船用大型曲軸、高檔數控機床控制系統等領域,“大連創造”不斷突圍,彰顯出用中國裝備支撐中國制造的能力和自信。
統計數字有力地呼應了這些變化――― 上半年,大連裝備制造業實現工業增加值224.8億元,同比增長41.5%,實現銷售收入820億元,增幅達40%,利潤實現51.8億元,同比增長53%。
可以預見的是,這一切,僅僅是個開始。
發生在大連裝備制造業“體內”的深層律動,肇始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的,對產業布局所進行的深度變革。
今天,呈“v”字形的“兩區一帶”臨港臨海裝備制造業聚集區,已成世界矚目的焦點,它發揮優勢、放大優勢并創造著優勢,推動著大連乃至遼寧的裝備制造業邁向廣闊的“藍海”。
運籌帷幄――― 新起點創造新跨越
百年大連,百年大連裝備制造業。
作為國內裝備制造業的重要基地,大連裝備制造業產業規模大、門類多、技術力量雄厚。近年來,在振興和開放的雙重機遇下,大連的裝備制造業不斷進取,調整改造,快速發展,已經站在有能力實現新的跨越的起點之上。
站在新高度上的大連裝備制造業,如何把握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及國內裝備制造業大發展的歷史性機遇,更充分地發揮自身的優勢,實現新的跨越?大連,面臨著從未有過的戰略抉擇。
2007年4月2日至3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李克強就進一步推動裝備制造業發展到大連進行了深入調研,在調研過程中,他直擊肯綮地指出,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裝備制造業基地是實現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一個標志。種種情況表明,遼寧已經具備了實現裝備制造業跨越式發展的條件,應該在用中國裝備支撐中國制造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力爭走在全國前列。他說,大連要充分利用渤海、黃海岸線資源,進一步搞好整體規劃和產業布局,打造臨港臨海先進裝備制造業聚集區。一是依托大窯灣港口和保稅功能,建設以發展汽車整體配套為重點的裝備制造業聚集區;二是依托大連灣北岸深水海岸,建設以發展大型裝備及部件為重點的裝備制造業聚集區;三是依托渤海深水岸線,建設以發展造船業為重點的船舶和海洋工程及配套產業帶;形成“兩區一帶”的新格局,不斷提升“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的整體產業布局水平。
5月25日,對大連市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寄予厚望的省委書記李克強再次來到大連進行專題調研,他進一步指出,要緊緊抓住國際產業轉移和市場需求旺盛的有利契機,搞好臨港臨海裝備制造業總體規劃布局,使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業的各類生產要素向港口和海灣集中,繼續推動重點大型企業的聯合重組和搬遷改造,扶持裝備制造業企業做大做強,打造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能力強的大型企業集團,同時形成有效的協作配套體系,拉長產業鏈和產品鏈,不斷提高產業集群的聚集度,盡快形成聚集發展效應。
省長張文岳今年5月14日對大連市進行調研時也指出,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基礎和優勢,圍繞“兩區一帶”,進一步加快新型產業基地建設,使大連成為新型工業基地,不僅承擔起“五點一線”排頭兵的責任,還要把全省的沿海地區發展帶動起來。
省委、省政府立足當前、放眼未來的戰略部署,令走在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裝備制造業基地道路上的大連理清了思路,明確了方向。
藍圖繪就――― 新思路謀求新發展
習慣于將各項工作做在前頭的大連市迅速展開了行動。
4月17日,大連市委召開常委會,專題謀劃裝備制造業“兩區一帶”的未來發展和規劃。
5月8日,大連市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加快“兩區一帶”建設的具體措施和規劃方案。
5月24日,“兩區一帶”裝備制造產業布局規劃通過國家級專家論證。
6月13日,大連市政府又召開“臨港臨海裝備制造業集聚區發展大型研討會”,邀請各路精英,圍繞“兩區一帶”建設獻計獻策。
7月27日,中共大連市委十屆三次全會召開,會議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集中研究圍繞“兩區一帶”建設加快發展大連裝備制造業。
省委常委、大連市委書記張成寅在這次會議上特別強調,“兩區一帶”建設面臨著難得的機遇和有利條件,必須乘勢而上,深刻把握國際裝備制造業發展規律,舉全市之力加快“兩區一帶”建設,向著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裝備制造業基地邁進。
大連市市長夏德仁也指出,大連裝備制造業面臨的發展機遇與上世紀90年代電子產業和家電產業向中國轉移的機遇類似,因此要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措施,大力推進“兩區一帶”臨港臨海裝備制造業集聚區建設。
同時,會議還審議通過了《大連市關于充分發揮臨港臨海優勢,加快“兩區一帶”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這是一份指導性很強的文件,明確提出,“兩區一帶”的主要任務是依托大連市的裝備制造業產業基礎,重點建設船舶修造和海洋工程及配套產業基地、汽車零部件和整車總裝出口基地等六大產業基地,以及大型冶金設備、關鍵基礎部件等七大優勢產業。
它勾畫的藍圖是,到2010年,力爭有5戶企業進入國際同行業前10強,20戶企業進入國內同行業前3強,并在國內外樹立“大連裝備”品牌。
這更是一份 “政策含金量”極高的文件,《意見》用1/3篇幅描述促進“兩區一帶”發展的一系列措施,指出,大連市將成立振興裝備制造業領導小組,而且在2010年前,每年將安排10億元的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兩區一帶”建設。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份文件還特別強調了有關優惠政策的“疊加效應”,即在“兩區一帶”建設中,符合產業規劃要求的項目或企業,除可享受相關振興裝備制造業的支持政策外,還將享受“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戰略的相關優惠政策。
“《意見》的出臺恰逢時機,這是根據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大連市為適應裝備制造業發展趨勢作出的重大選擇。必將為大連裝備制造業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大連市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張乙明說。
“龍騰大海”――― 新速度勾畫新圖景
戰略已經明確,藍圖也已展開,壯闊前景催人奮進,“兩區一帶”裝備制造業聚集區的建設快速起步。
7月26日,旅順經濟開發區船舶配套園內,道路兩側擺放的大型船體分段如鋼鐵長龍,密密麻麻地延續了數公里,緊臨渤海灣畔的羊頭洼港一側,中遠造船項目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著籌建工作。
作為“兩區一帶”裝備制造業發展戰略實施以來所進駐的第一個重大項目,中遠大連造船項目總投資額38億元,建成后將逐步形成250萬至300萬載重噸的年造船能力,計劃2007年底開工建設,2009年底建成并投產,據介紹,中遠大連造船項目建成投產后,年產值可達到70億元,將成為全國最大的造船廠。
“大連位于環渤海經濟圈的一極,船舶工業基礎好、人才隊伍充足、氣候條件優越,是發展造船業的首選之地,但吸引中遠落戶大連的最重要一點是這里的投資環境好,尤其是‘兩區一帶’戰略實施后,更增強了我們在大連發展的信心。”中遠造船企化部副總經理王汝義對記者說。
沿渤海海岸線北上,金州區三十里堡工業園區的船舶配套產業發展已成相當規模,船用推進器、船用柴油機等項目正加緊建設;再向北,處于“五點一線”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戰略和“兩區一帶”發展戰略“會師”點上的長興島,其造船基地的建設更吸引了世界的眼光。目前,新加坡萬邦集團、中集集團等世界知名企業已先后落戶長興島。該園區現在談國內項目達50余個,國際項目20余個,儲備項目更超過200個。憑借雄厚的基礎建設資金的支持,大連船舶配套產業園一期正開工建設1平方公里的起步區。
數字顯示,上半年,大連船舶制造的投資增長達到了175%,這在歷史上是沒有過的,迅速產生的集聚效應使大連市對2010年實現600萬噸的造船能力、2020年實現1000萬噸造船能力充滿了信心,屆時,大連將成為中國最大乃至世界最大的造船基地。
與此同時,在大窯灣底和大連灣北岸為主的“兩區”臨港臨海裝備制造業集聚區內,現代裝備制造業發展勢頭同樣強勁。據統計,上半年,現代裝備制造業投資增長了近60%。世界鍛壓機械制造領域領軍企業――― 德國米勒萬家頓有限公司來了;世界最強農業機械的生產商―――意大利賽邁道依茨股份公司也來了;中遠船務海洋工程制造基地已簽訂落戶大連的商務合同目前正在積極選址;而隨著汽車零部件產業的日趨完善,憑借著港口和保稅功能的強大吸引力,大連整車項目落地談判也已取得重大進展……
渤海之濱、黃海之岸,在“兩區一帶”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40多公里長的黃金海岸上,“大連創造”憑海騰龍敢弄潮,不久的將來,這里必將崛起“當驚世界殊”的現代化裝備制造業產業基地。
來源:遼寧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