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溫州的閥門生產業就是一個補鞋匠促成的。
此前,溫州某些機械廠能夠生產閥門,但名聲不響。有個鞋匠挑著鞋擔在全國走了很多地方,后來來到了北方的油田。他喜歡上了這個地方,從此在這里住了下來。那個年代國家常發工作鞋作為勞保,油田工人一般將新鞋贈送給親戚朋友,自己則把舊鞋補了又補接著穿。所以,當地的補鞋生意非常之好。
在油田呆的時間長了,補鞋匠認識了不少朋友,包括油田里的領導。他從中得到了一個信息,油田里最容易壞的不只是鞋,還有一樣東西:閥門。鞋壞了,還有他這個鞋匠修補;閥門一旦壞了,就麻煩了,很難找到配套的,往往因為換掉一個閥門便不得不換掉整個一段輸油管,實在是太浪費了。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補鞋匠靈機一動,問:“如果我能夠給你們提供閥門,你要不要?”油田領導說:“你能提供閥門?那太好了。你有多少我要多少。”
于是,這個補鞋匠將那些壞了的閥門托運回溫州,又找到相關的廠家進行生產,他自己的身份也就轉成了推銷員。如今溫州的閥門生產聞名全國,正是由此發展起來的。
黃曉陽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