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位于安徽的屋頂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在基本完成施工向電網申請接入審批時被告知已經暫停受理,無獨有偶,也有在河南從事分布式光伏電站開發的業內人員向光伏們透露,位于河南的項目也遇到了這一情況。光伏們了解到,以上項目均為自發自用項目、自發比例較高且不需要補貼,正是目前國家能源局較為推崇的光伏電站發展形式。
圖片來源于圖蟲創意
據項目開發人員介紹,該項目接入批復受限源于2018年春節前安徽國網下發的一則通知——《關于開展分布式光伏項目自發自用規范性核查整改的通知》,該通知稱“近期,公司發展部分公司對分布式光伏發電‘自發自用’模式并網項目把控不嚴,部分光伏企業以‘自發自用’方式報裝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實際為‘自發他用’方式,所發電量賣與其他用戶,賺取售電差價,違反公司規定,損害公司利益”。
根據該通知,自發自用項目必須要求用電方和發電方一致,項目批復文件中的項目方與發電方、發電電費和補貼費用付款對象保持一致。
自2018年531政策出臺后,不少分布式光伏電站投資商試圖擺脫補貼的束縛,通過多方面降本來實現目標收益率,而自發自用則成為滿足這些要求的主要光伏電站模式。從安徽國網下發的通知來看,自發自用模式需要用電方和發電方為同一主體,發電電費和補貼也支付給這個主體。
“不允許所發電量賣與其他用戶實際上就是不允許第三方投資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某從業人員告訴光伏們,“從當前來看,大部分自發自用的屋頂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均由第三方進行投資建設,賺取電價差也成為這些無補貼項目獲取收益的唯一方式。安徽電網的上述規定幾乎堵死了這一類項目的進展。”
從安徽國網文件來看,電網之所以對這種形式嚴令禁止,無非是因為投資方通過賣電賺取收益間接損害了國家電網的利益。上述人士認為,一方面,一般高比例自發自用分布式光伏電站規模相對都比較小,大部分在5mw以下,所產生的電量相對于國家電網的銷售電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另一方面,這類項目大部分為低壓側并網,即便國家電網要求以隔墻售電的形式來操作,但對于低壓側并網項目收取過網費也并不合理。作為光伏未來的主力發展形式之一,如果因為電網卡住,則與國家能源產業發展戰略相悖。
而曾被業內人士寄予希望的“隔墻售電”也在試點執行過程中遭遇重重阻礙,過網費如何收取至今仍未有明確的規則出臺,分布式光伏的發展之路仍存在種種困難。
不過,光伏們了解到,盡管文件中要求對存量項目進行核查整改,但目前位于安徽的存量項目還未受到影響,只是對新建項目的接網審批。
來源:今日頭條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