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晚報消息 近日,我市一家真空泵廠的負責人終于松了一口氣。4個月前,公司收到一份上海法院的傳票。原告是日本一真空泵生產廠家,起訴理由是專利侵權。
據介紹,經營真空泵公司有好多年了。當初,他和朋友一起,根據國外生產的真空泵,研發出一種新型的真空泵投放市場,且有了不錯的銷售業績。今年1月,公司接到日本一家真空泵生產商的律師函。對方稱,生產的兩種型號的真空泵侵犯自己的專利權,要求立即停止生產侵權產品,并在有關媒體上道歉。
原來,早在1994年,這家日本公司產的該種型號的真空泵即向我國申請了專利,并在2001年獲得了專利權。盡管精通機械加工技術,且又善于經營,但對知識產權一無所知。收到律師函后,非常擔心——因為自己廠里生產的該兩種真空泵確是對日方產品進行仿制。
一開始,與日方協商,提出與日方合作,將自己的公司作為日方在常的加工制造基地。但日方堅決要求在媒體上承認侵權事實并賠禮道歉。談崩后,今年4月,日方起訴至法院,要求立即銷毀所有庫存“侵權”產品及生產工具,并賠償經濟損失人民幣30萬元。
只得準備應訴。經常州維益專利事務所及江蘇常州常江律師事務所專家“會診”,認為公司生產的真空泵盡管存在仿制事實,但生產的真空泵內部構造是自主研發,且有部分創新,不構成專利侵權。
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審理后認為,生產的真空泵不具備日方專利產品的說明書中所稱的全部技術特征,不構成專利侵權。8月20日,法院對此案作出一審判決,駁回了日方的訴訟請求。
盡管贏了訴訟,但的代理律師許敏指出,目前世界大公司都很注重知識產權保護,一些跨國公司在世界各地對自己的產品申請了專利保護,而我國的企業在這方面意識較弱。很多國內企業有“制造”無“創造”,有“產權”無“知識”。許律師認為,盡管我國一些企業還在仿制階段,但如果在仿制過程中有所創新,仍然可以依法申請專利。
殷益峰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