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鄭州上街區峽窩鎮郊段村,街道寬闊整潔,道旁綠樹成蔭,農家小院錯落有致,農民公園樹影婆娑,健身廣場和活動中心人頭攢動。提起這些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說,這多虧有王滿倉這樣實干的村支書。
郊段村現擁有大小企業32家,年創利稅超千萬元,被譽為“蝶閥王國”。
然而,王滿倉永遠不會忘記創業初始的一幕:冒著酷暑,他騎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頂著炎炎烈日東奔西走籌集資金,身上大汗淋漓,又熱又渴的他卻舍不得花幾毛錢買一瓶汽水……
王滿倉自幼家境貧苦,但他立志要干一番事業。上個世紀80年代末期,他敏銳地感覺到閥門行業潛藏著巨大的市場。看準了,就橫下心去干。資金不足,他找親友、跑銀行,借錢貸款;不懂技術,他找專家,四處拜師;為了學管理,他擠時間看書,了解專業知識……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他的公司不斷做大做強,贏得了用戶的一致認可,成了閥門行業的佼佼者。但他不滿足,他想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父老鄉親把腰桿挺起來,腰包鼓起來,讓養育他的這片黃土“熱”起來。
2003年,王滿倉向全村黨員群眾公布了自己的想法:緊緊抓住上街區拉大城市框架和新農村建設的有利時機,以閥門工業為龍頭,大力發展村組經濟,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郊段村以生產閥門而聞名,當時全村有大小20多個生產閥門和閥門相關產業的企業,但真正拿得出來的也就只有3~4家,其他多為小打小鬧的家庭作坊。為了把閥門做大做強,成為全村的支柱產業,王滿倉提出以閥門園區為依托,從市場調查入手,大力對村辦企業進行改造,吸取園區先進管理模式,不斷提高科學管理水平。組建了鄭蝶公司和鄭州閥門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了龍頭帶動、協作共進的生產新格局。
到去年底,全村企業利潤完成1200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100元。同時,該村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去年投資100萬元建起了高標準水塔,徹底解決了全村1000多口人的飲水問題;整修硬化了兩條主街道,并安裝了路燈;建起了郊段村農民公園和農民圖書館、活動中心、黨員教育基地等,使群眾真切地體驗到了經濟發展帶來的實惠,村民們告訴記者,現在既有奔頭、有干頭,又有想頭、有盼頭。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