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近幾年陸續訪問了德爾福、trw、阿文美馳、skf、大陸集團、博格華納、江森自控等數十家國外著名汽車零部件廠商,分析這些國際一流企業的業績可以看出兩點:一是汽車工業的核心競爭力主要集中在零部件行業,很多供應商本身就是專利技術的持有者,因而在與整車廠的合作中有話語權;其次,他們更認同系統和模塊供應商、多元化供應商的角色,既在某些領域做專做強,也培育技術和市場多元化優勢,他們有制造總成和整車的能力卻愿意服務于整車制造商。這兩個特點在近日記者采訪的麥格納斯太爾動力總成和整車集團身上也有突出的體現。
9月12~15日,記者應麥格納斯太爾動力總成和整車集團的邀請,對其在奧地利格拉茨的總部、設在llz和lannach的零部件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進行了參觀和采訪。與記者曾經采訪過的企業不同,麥格納旗下的這兩家公司,既有整車業務,又有零部件業務,它作為供應商,其服務領域大大超過傳統的界定。
麥格納:一個0.5級汽車供應商
這個說法是業界許多人士對麥格納的定位,指其提供的服務介于整車廠與一級零部件供應商之間。
麥格納是于1957年在加拿大成立的后起公司,成長速度驚人。2006年,麥格納以總銷售額242億美元成績,在世界汽車部件供應商中名列第四;在全球有83000名員工,以及遍布在23個國家的235個工廠、62個研發中心。麥格納可謂是全球最多元化的汽車供應商,可以向轎車和輕型車提供設計、開發、生產汽車整車、系統總成、模塊和零部件的服務。其中,最能體現麥格納多元化經營特色的是其研發并裝配整車和開發動力總成系統。而承擔這兩部分任務的主力則是麥格納斯太爾動力總成和整車集團。
麥格納斯太爾:甘愿為人做嫁衣
斯太爾這個名字在國內汽車界可謂無人不曉,三大重汽和濰柴、杭發引進的斯太爾重卡以及發動機技術,讓斯太爾成為國內商用車市場知名度最高的品牌之一。很多人以為斯太爾是一個單純的重卡品牌,其實從1926年開始生產汽車以來,斯太爾是以中高檔轎車產品著稱。早在1934年,斯太爾就與另一早期生產汽車的廠家合為一個公司,汽車品牌為斯太爾(steyr)和puch。二戰結束后,為發展國民經濟,政府鼓勵斯太爾制造商用車和農業機械。在1998年,麥格納全資收購斯太爾成為其子公司,斯太爾原有的重卡產品和技術轉移到德國man公司,但繼續延續了在整車開發方面的優勢,可以為客戶提供汽車制造工程服務,以及大批量、柔性化生產服務。
記者了解到,麥格納斯太爾與奧迪、寶馬、克萊斯勒jeep在汽車開發、整車生產、模塊和零部件供應等方面都保持了密切的合作。公司建有4個整車裝配廠,為上述公司做代工生產,年產能達26萬輛乘用車;其中全球銷售的寶馬x3全部在斯太爾生產,年產10萬輛。由于生產品種繁多,裝配線均采用柔性化生產,記者在現場看到,克萊斯勒300c和jeep品牌產品4種車型混線生產,流水線自動化程度相當高。
面對記者提出的麥格納斯太爾為何只加工生產別的公司的產品而不做自己的品牌,公司負責人解釋說,主要是尊重客戶的意愿,但我們可以從中學習到整車制造、整車工藝等知識,并可以向有需要的客戶提供服務。而這些大牌整車企業之所以選擇麥格納斯太爾為其代工并做一些變形車的開發,主要看上了斯太爾長期以來在整車制造能力、模塊化供貨方面的優勢。特別是麥格納斯太爾采用的虛擬開發模式,可降低成本,縮短開發周期。在歐洲,開發一個新車型的時間大都在3~4年時間,而虛擬開發模式可將時間縮短至17個月。
麥格納動力總成:生產、開發并舉
2005年,隨著特思瑪國際公司和斯太爾工程技術中心的合并,麥格納動力總成公司正式成立,主要向用戶提供發動機、變速箱零部件,四驅系統,系統集成工程服務系統等。
在零部件生產領域,麥格納動力總成保持著獨特的優勢:其開發的分動箱產品的配套量,在歐洲全驅/四驅市場占據龍頭地位;發動機配件柔性飛輪的年產量達1000萬片,占據全球市場30%以上的份額;年均400萬臺的水泵和300萬臺的油泵產量領先業界。
與大多數國際零部件集團注重技術提升帶動企業發展一樣,麥格納動力總成借助所屬的斯太爾工程技術中心(ecs)和系統集成工程服務系統,一方面可為客戶提供全套的汽車工程服務,即從研發、測試,到小批量生產以及系統集成;另一方面可進行發動機、傳動系統、工程軟件的應用性開發。記者了解到,上述兩個開發基地都可以做小批量的整車及總成生產、測試。
記者注意到,世界著名的發動機設計公司avl的總部也在格拉茨。與avl著重提高產品設計能力不同,麥格納動力總成的優勢在于幫助企業進行制造能力的提升。其基礎條件有二:一是完善的測試設備和測試道路,二是可以組裝實車、實機運行測試。
麥格納重視中國市場
據麥格納亞太區負責人介紹,上個世紀90年代,麥格納的主要市場在北美;到2000年,新興市場轉移到歐洲;今后,亞洲市場將成為麥格納新的經濟增長點。目前,麥格納在中國已建立了19個工廠、6個工程公司,大部分產品系列在中國實現了本地化生產,產能有望繼續擴大。
麥格納斯太爾有關人士向記者表達了愿意幫助中國自主品牌進入歐洲市場的愿望。他認為,中國車企打算用低價策略打入歐美市場是不可行的,用戶不僅需要合理的價格,也要求較高的質量。面對著歐洲認證的高門檻,中國汽車商可選擇與獨立的工程公司合作,實現高于標準的改進。為此,斯太爾工程技術中心負責人透露,他們已經與一汽大眾、上汽集團、陜汽建立了合作關系,并準備為中國車企提供工程服務,幫助他們通過包括碰撞實驗在內的歐洲測試標準。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