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出海
日前,浙江華儀風能有限公司在北京簽署了與智利ecoingenieros公司的戰略發展合作協議以及第一批780千瓦風力發電機組供貨合同。
雙方約定,華儀風能主要提供風力發電機組的產品和技術,智利公司則負責開拓包括智利、阿根廷在內的南美市場。此前,華儀風能已向智利出口了兩臺780千瓦的風力發電機組,此次合同增添了一臺780千瓦及兩臺1.5兆瓦的風電機組。
據悉,780千瓦風力發電機系華儀風能在引進750千瓦風力發電機組的基礎上獨立研發生產的。“這個機組的產業化程度高,結構簡單可靠,能適應各種不同的惡劣環境。”華儀風能總經理吳運東告訴記者。
吳運東透露,公司與歐洲風電企業德國aerodyn合作共同研發的1.5兆瓦大型風力發電機組年內就可投放市場。公司2007年預計生產80臺780千瓦的風電機組;2008年除了向市場供應300臺780千瓦的風電機組以及50臺1.5兆瓦的風電機組外,還“將開始開發2~3兆瓦的海上風力發電機組”。吳運東滿面春風,“華儀風能目前已進入行業十強,計劃近期內擴大公司生產規模,在上海建立一個風力發電研究開發中心,在樂清建立一個生產基地。”
據不完全資料統計,目前有50多家企業已經或計劃進入風電制造領域,如此前長城電工布局風電制造、長城電氣收購銀河風電等。此外,自主生產的風電機組成功遠銷海外,躋身于世界十大風電制造企業之列,國內風電巨頭上市在即……在新能源領域,我國的風電設備制造業似乎格外地熱鬧。
專利之憂
但不能否認,目前本土企業和國際巨頭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尤其是和vestas、ge、西門子等世界風電開發巨頭相比較。
吳運東認為,這種差距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國外企業非常注重專利的申請。他們往往會申請很多項專利,甚至一些在教科書上闡述的原理性概念,他們也會將之申請為專利,以至于一些歐洲企業都無法在美國銷售其產品。“大型跨國公司申請眾多專利,致使我國剛剛進入風電領域的企業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吳運東說道。
其次,我國的企業在規模以及技術開發方面還和國外企業存在較大差距。“風電發展到今天,誰在技術上占領制高點誰就會贏得市場。”吳運東感慨道。據專家介紹,目前,兆瓦級以下的風電機組國內可以自己設計,但兆瓦級以上的從總體來說國內企業還沒有完全掌握核心技術。
“此外,我國現在的風電機組質量控制體系跟國外相比,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賀德馨認為,“從原材料、零部件制造到整機裝配,每一道工序都要合格。只有每個部分都是合格的,制造出來的風電機組才是合格的。”
“在兩三年內,我國企業的壓力還不是很大,因為目前世界三大風電巨頭的競爭主要集中在美國市場的開發上。但是,一旦他們調頭轉向我國,那么競爭將是非常激烈的。”吳運東提醒到,“國內企業應充分抓住這兩三年時間充分發展,以便將來能夠跟國際企業進行競爭。”
技術制勝
提及國內市場,吳運東認為,風電設備制造業近幾年,尤其是2004年以后發展非常迅速,幾十家企業紛紛進軍風電制造業,“行業洗牌是肯定的,但這是一種快魚吃慢魚的競爭。”
風力發電機組是高新技術產品,“國外的經驗告訴我們,將來真正能夠占領市場的只有其中一小部分企業。”賀德馨說道。
那么,企業如何才能成為一條快魚呢?
“企業首先要做好技術開發工作。”吳運東如是說。相對于風力發電機組已經發展得非常好的歐洲企業來說,“我們現在無異于站在平地上”。要不想“永遠跟在人家后面,唯一的辦法就是借助于購買許可證、進行聯合設計等方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此外,一定要擁有一支優秀的技術團隊來消化吸收并進行自主創新。
其次,風力發電機組的制造廠商要建立一個完整的供應鏈。
“最關鍵的是要保證產品質量。這需要時間。”吳運東說,“風力發電機組完成設計后,一定要進行兩三年的檢測。首批生產兩臺樣機后,要經過小批量生產、中批量生產,最后才能大批量生產。只有通過這樣一個過程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后的技術才能可靠。”
此外,一定要有雄厚的資金支持。研制1.5兆瓦的風電機組,單是技術開發就需要上億元人民幣,更不要說之后幾十臺的批量生產了,“沒有幾億元,十幾億元的資金,很難把企業做下去。”吳運東說。
賀德馨最后提醒道,“現在我國處于發展兆瓦級風電機組的進程中,企業不能為了占領市場而操之過急,必須要打好基礎。五年內把基礎打好了,下一個五年再去加快速度發展也不晚。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