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眾多基礎件廠商而言,近年來沈陽裝備制造業的迅速崛起正令這個老工業城市產生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據權威人士估計,2007年沈陽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將達4800億元以上,這個數字到2010年不會低于1萬億元。
其中裝備制造業約占半壁江山。這意味著一個增長可期的龐大的配套市場——顯然,沒有一家液氣密公司愿意錯失“沈陽機會”,這出群雄畢至的大戲不過開了個頭。
9月9日,星期天。對沈陽市部分政府官員來說,這一天依然忙碌。規模宏大的第六屆沈陽制博會剛剛落下帷幕,在鐵西新區,一個旨在探討沈陽液壓氣動密封件(簡稱液氣密)產業發展的座談會又緊張舉行。會場內匯集了幾乎所有國內外頂尖液氣密公司的代表;前來助陣的還包括中國液氣密工業協會理事長沙寶森、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玉明等行業專家。由沈陽市副市長王英領銜的當地主要主管領導齊刷刷坐成一排,耐心地聽了一個下午。
“作為‘大裝備’制造基地的沈陽如此重視‘小元件’,多少出乎我們的意料。”一位企業家在會后告訴記者,盡管此前“已經掌握了一些情況”,這次會議傳遞的消息仍令他頗為振奮:液氣密已被列為鐵西新區20個重點發展的基礎產業集群之一;總規劃面積1.2平方公里的沈陽液氣密工業園正在興建,計劃到2010年引進培育液氣密企業80戶以上,實現產值50億元。“政府專門拿出土地、提供政策來扶持這樣一個配套產業,在國內還不多見。”
事實上,對眾多基礎件廠商而言,近年來沈陽裝備制造業的迅速崛起正令這個老工業城市產生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據權威人士估計,2007年沈陽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將達4800億元以上,這個數字到2010年不會低于1萬億元。其中裝備制造業約占半壁江山。這意味著一個增長可期的龐大的配套市場——顯然,沒有一家液氣密公司愿意錯失“沈陽機會”,這出群雄畢至的大戲不過開了個頭。
大布局
作為本次座談會的組織者之一,中國液氣密工業協會理事長沙寶森對沈陽發展基礎件產業寄予了厚望。他評價沈陽此舉“一反‘重主機、輕配套’的傳統思路”,“是謀大局、謀長遠的重要戰略決策”。某種程度上,這個低調召開的會議可以看作沈陽裝備制造業發展大棋局的一步落子。
2002年以來,伴隨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實施,沈陽市鐵西區走過了浴火重生的五年。通過“兩區合署”、“東搬西建”等重大舉措,鐵西區成功地解決了“產業怎么擺,企業怎么改,包袱怎么甩,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等五大問題,基本實現了老工業基地的復興。2007年6月9日,國家發改委、國務院振興東北辦正式授予沈陽“鐵西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暨裝備制造業發展示范區”稱號,充分肯定了鐵西區五年來取得的成績。“然而,外界似乎并未真正認識到這一事件的意義。”在沈陽方面看來,“這不僅是一個儀式,更重要的是,它標示出一個關鍵的時間點,一個分水嶺。在這之前,鐵西老工業基地的轉型基本完成;在這之后,新鐵西的振興發展將面向未來。”
沈陽正站在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的起點上。2007年6月25日,鐵西區與沈陽細河經濟區完成重組。從空間上看,一個東起鐵西區,西至遼中縣,經營口港出海的“沈西工業走廊”已呼之欲出。國家要求沈陽建設裝備制造業的聚集區和戰略基地,沈陽自己提出了打造世界級裝備制造業航空母艦的宏偉目標。接下來,當地的決策者們需要進一步研究大原則之外的具體操作。
“我們發現,要建設全球最大、最先進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光有主機不行。”沈陽市副市長王英在此次座談會上講,“它必須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就像一個活生生的人,不僅要有腦袋,而且要有胳膊,有腿,有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消化系統……離開了基礎產業,離開了公共服務,主機的事情就不可能做好。這是我們的認識。”
為此,鐵西新區對其傳統工業布局進行了大規模的重組再造,“在重點發展裝備制造業龍頭企業的同時,大量引進配套企業,以工業園區為載體,打造優勢產業集群。”據介紹,目前,鐵西裝備制造業集聚區已初步形成主導產業區、基礎產業區、人才培訓研發區、鑄鍛及初加工平臺、工業物流服務區和大型項目區等六大板塊。其中,基礎產業區占地面積15平方公里,包含儀器儀表工業園、通用機械工業園、模具工業園、電力設備及電線電纜工業園等基礎性產業集群。液氣密工業園也規劃其中,目前占地面積30萬平方米的一期工程正在施工建設。按鐵西區的設想,到2010年,將基本實現“不出沈陽就可以完整制造各類裝備”的目標。
這也是沈陽如此重視液氣密產業發展的原因所在。液氣密產品盡管在整機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但直接決定了機械裝備的性能、水平和質量。據了解,當前沈陽液氣密產業的現狀是:基礎比較薄弱,發展相對滯后,尚不能滿足當地主機的配套需要,尤其是高性能的產品,很大一部分還依賴進口。通過吸引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向鐵西集聚,迅速提升沈陽液氣密產業的規模和水平,于是成為沈陽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題中之義。
此次以“問策”為名的座談會就明顯貫穿了“招商”的脈絡。在不到半小時的發言中,王英副市長一再表示:“沈陽的目標很明確,就是要建設全球最大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凡是愿意來和我們一道為這個理想而奮斗的人(公司),我們都歡迎。”
沈陽籌碼
對沈陽液氣密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鐵西區委副書記、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李鵬宇的表述是:外引內育,拓寬領域,優化結構,全面提升。他解釋說:“‘外引內育’就是整合沈陽液氣密行業資源,采取政策扶持等辦法,培育本地液氣密企業發展,同時通過引進國內外液氣密企業,形成聚集效應;‘拓寬領域’就是拓寬液氣密產品的應用領域,培育、開拓新市場,把面向傳統工業領域轉變為面向工業、交通、信息、環保、醫藥、建筑、農業等眾多領域;‘優化結構’就是推進液氣密行業的戰略性結構調整,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優化液氣密的產品結構;‘全面提升’就是通過上述舉措,實現沈陽液氣密產業規模、技術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顯然,“外引內育”是其中的突破口,也是當前沈陽液氣密推進工作的首要抓手。
鐵西區為此排定的時間表是:今年,在已有的遼寧液壓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沈陽聯合液壓件有限公司、沈陽勞耐士液壓件有限公司等企業的基礎上,再引進10戶以上液氣密企業,初步形成規模;到2010年,建成一個液氣密企業總數達80戶以上的產業集群,實現產值50億元。
這不是一個輕松的任務。根據中國液氣密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2006年液氣密全行業完成產品產值不過294億元。預計2010年將達500億元——沈陽的目標是其中的十分之一。而且,在招商幾乎已成為所有發展中地區必須任務的氣候下,沈陽也要面臨來自其他工業城市的競爭。
對此,沈陽方面似乎胸有成竹。9月9日的會議雖然意在招商,但基本上是以當地官員們的“聽”和與會專家、企業家的“看”為主。代表們被安排觀看了描寫鐵西老工業基地艱難轉型的記錄片《鳳凰涅槃》,參觀了沈陽鑄造博物館、工人村生活館及沈陽機床、沈鼓集團新廠區,考察了正在建設中的沈陽液氣密工業園,甚至在緊張的日程中還觀看了一場趙本山弟子演出的“東北二人轉”。精心組織的背后,透露著一種自信:讓潛在投資者自己去感受沈陽的環境和商機。
王英認為,沈陽裝備制造業正處在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期,這為液氣密等基礎件行業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在他看來,鐵西新區作為理想投資平臺的獨特優勢主要表現在:第一,這里有廣闊的市場。2007年,沈陽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將超4800億元,而且近年來的擴張速度都保持在40%以上,這意味著一個龐大的、不斷膨脹的市場。“而且(我相信)至少2030年以前,沈陽工業,尤其是裝備制造業會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態勢。”第二,這里有政策扶持。除了享受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優惠政策、國家級出口加工區優惠政策以及港口開發區優惠政策,遼寧省委、省政府還將賦予鐵西新區超過遼寧“五點一線”戰略的經濟激勵和鼓勵政策。第三,這里有眾多的主機企業,“政府愿意促進我們的龍頭企業和基礎件企業形成戰略聯盟。在尊重市場化原則的前提下,聯盟內部可以充分溝通,緊密協作,從而減少成本,降低風險,加快反應速度。甚至如果有企業希望與主機廠建立更緊密的關系,比如以股權為紐帶的聯合,政府都可以做媒。”第四,這里有資金支持。鐵西新區每年將拿出1500萬元作為液氣密企業的研發和建設專項投資基金。“此外,如果你到沈陽來發展,在早期起步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對你的流動資金貸款由財政給予貼息。如果你投資能力不足,不必一來就買土地建廠房,可由政府出資為你提供標準廠房,先把事情做起來。兩年之內廠房免收租金,兩年以后租購隨意。”第五,當企業聚集達到一定規模,政府將根據需要打造為液氣密產業發展提供支持的公共服務平臺,比如研發、檢測等。鐵西新區已計劃在擴建的20萬平方米科技孵化器中,拿出5萬平方米作為液氣密產業的研發基地和孵化中心。
“除此以外,其他任何企業需要而我們沒有考慮到的問題,都可以提出來研究。既可以是涉及眾多企業的共性問題,也可以是針對個別企業的實際問題。”王英誠懇地表示,“不管是中資還是外資,國企還是民營,我們都一視同仁。”
淘金者的機會
顯然,幾乎沒有一家液氣密公司愿意錯失如此誘人的“沈陽機會”。
前來“探路”者不僅包括博世力士樂、伊頓、派克、smc、費斯托、阿托斯、約翰克蘭、恩福等國外液氣密領域的頂尖公司,也包括力源液壓、榆次液壓、華德液壓、廣州機械科學研究院、機械工業自動化所、長江液壓等國內知名企業。這些公司大體上又可分為兩類,一類對來沈發展抱有極大的興趣,有待進一步尋求合作的方式與機會;另一類則由于種種原因,至少在短期內不會有投資打算。但不論是哪一類公司,都對沈陽液氣密市場情有獨鐘。一家國內企業的代表告訴記者,前幾年他們已經很少到東北來,偶爾來一次也是為了催款。近兩年公司在東北的業務開始復蘇,尤其是沈陽,增長速度很快。因此,即使沒有到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