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電線的位移,或許是千年古鎮重塑的契機。
2月9日,大年初五上午十時,筆者出發去阿姨家拜年。
大約二十分鐘后,筆者來到了一個古色古香的小鎮,一幢幢黑墻白瓦的農家小樓矗立在道路兩旁,與路燈上掛著的一串串紅燈籠相映成輝。村民們有說有笑,熱騰騰的油鍋里炸著魚和肉,大家忙得不亦樂乎,濃濃的年味里,四處都是喜慶的笑臉。
這里是澉浦,一個剛剛被評為2018年度浙江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省級樣板鎮的鄉鎮。
澉浦因《水經》“東南有秦望山,傍有谷水流出為澉浦”而得名,有著1300多年的歷史。曾經的澉浦,以生產羊毛衫為名。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曾為繁榮經濟、擴大就業作出貢獻的“低小散”企業也因普遍存在的產業層次低、違法建筑多、經濟效益差、環境污染大等劣勢,逐漸成為澉浦發展的掣肘。澉浦一度被戲稱為海鹽的“西南利亞”。
近年來,隨著浙江省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行動的號角吹響,澉浦鎮迅速行動,加強規劃設計引領,推進環境衛生、城鎮秩序和鄉容鎮貌三大整治行動。
“阿姨,新年好!”“ 喲,琳琳來啦,快快快,快進來。”正在院子里洗菜的阿姨趕緊關了水龍頭,雙手在圍裙上胡亂搓了幾下,便將筆者等人迎進了屋。
“什么味道這么香?”一進門,筆者就聞到了一陣香味,“是不是紅燒羊肉?”“你這鼻子還是跟小時候一樣靈。”在灶前忙著炒菜的姨父笑道。
筆者害羞地撓了撓頭,走到灶前,想幫忙看下火,卻被姨父攔住了,“不用看火,現在用的是電啦。”記者彎下腰一看,果然,灶膛里一點火星都沒有。“喏,就是這個黑色長方形的東西,叫電灶。這個板上可以調大、中、小火,還能定時,現在一個人忙活兩個鍋完全沒問題。”姨父說。
一直以來,在海鹽的農村,家家戶戶都有土灶,灶頭文化已先后成為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保留灶頭文化,同時又能推進農村電能替代,國網浙江海鹽縣供電有限公司為農戶們“量身定制”了一套方案,推行“柴改電”,由政府出資,供電公司提供技術,以電代柴,讓農村的天更藍。
隨著電網的優化,電氣化的推進,優質電力大大改善了農村的生活環境,也讓農民的生活品質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提升。如今的澉浦干凈整潔,家門口的電線桿不見了,民宅間遍布的“蜘蛛網”沒有了,連配電房、變壓器都住進了“新房”,整齊排列的太陽能路燈美觀且環保,澉浦的“顏值”更高了。
2018年,國網浙江海鹽縣供電有限公司推進小城鎮綜合整治工作,完成武原新區、秦山街道、澉浦鎮等6個鎮(街道)的“上改下”、背街小巷接戶飛線上改下以及電力桿路整治,改造電力線路79.359千米,助力鄉村振興戰略落地。
今日之澉浦,山水相依,風光秀麗,被譽為“上海后花園”。農業、旅游業的良好發展勢頭,吸引了“世界強”綠地集團落地。
來源:浙江在線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