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零部件巨頭德爾福正在逐步恢復元氣,一個健康的體魄將更有利于續寫生命。
歷史和現實的諸多不利因素,曾使德爾福一度內外受困,并申請破產保護。今年前不久,德爾福向破產法庭遞交了重組方案,并與前東家通用汽車簽署了最終協議,由此加快復興步伐,爭取年底前走出破產保護。
北美以外的企業經營順利,也為德爾福脫困指明了方向,即:將高成本、經營不佳的本國工廠關閉,轉移到低成本的國家,這一戰略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
在德爾福提交的《聯合重組計劃》中,其中一個內容即是:調整德爾福公司的未來產品組合和生產基地。降低成本,打造核心競爭力,德爾福自救正當時。
自救進行時
“隨著汽車銷售的持續增長,亞太地區將在2009年成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這個不斷擴展的市場的規模及重要性都要求我們在這個地區擴大業務覆蓋面。”德爾福連接系統全球總裁,德爾福派克亞太地區總裁艾博彬說,其中,中國又是德爾福在亞太地區增長最快的區域。
近段時間,德爾福在中國動作連連。
記者從德爾福處獲悉,為擴大產能,其將在蘇州新建立一個汽車空調壓縮機廠。該廠將于2008年7月正式投產。
早在1995年,德爾福就已進駐蘇州開展汽車空調壓縮機業務,但隨著中國業務的不斷發展,德爾福現在產能明顯不足。于是,德爾福開始擴大產能。正在建立的德爾福蘇州壓縮機廠將位于德爾福原蘇州廠區內,占地30000平方英尺(約2787平方米),未來規劃面積為92000平方英尺(約8547平方米),每年可生產55萬臺壓縮機。
德爾福熱交換系統亞太區董事總經理scott graham 指出,“自1993年進入中國市場之后,德爾福在中國的投資就一直沒有間斷過,為的就是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新的壓縮機廠的建立是我們長遠發展戰略中的一部分。”
繼在蘇州成立汽車空調壓縮機廠后,德爾福派克長春分公司遷入占地面積為2.2萬平方米的新廠,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德爾福派克長春分公司的產能將擴大一倍。
幾乎同時進行的是,德爾福與北京汽車工業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共建的汽車安全產品企業,10月26日正式批量生產。這也是德爾福首次牽手北汽控股。
據了解,雙方的合資企業——北京德爾福汽車安全產品有限公司位于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昌平園,廠區面積達1800平方米,目前已建成三條汽車安全帶生產線,年生產能力70萬條。
德爾福電子與安全系統產品部全球總經理貝絲·斯旺丁女士指出,“合資廠將結合德爾福的創新安全技術、精益生產專長以及北汽控股的在華生產能力,為實現業務進一步增長打下了很好基礎。”
“去年8月,德爾福與北京汽車工業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簽署協議,宣布雙方將合作成立合資公司。僅僅一年以后,嶄新的廠房就已經聳立起來并開始生產運營,這個創紀錄的速度說明,雙方的合作是高效的。”德爾福全球副總裁杰弗里·歐文斯高度評價與北汽控股之間的合作。
“聯姻”各取所需
德爾福公司是全球領先的移動電子、汽車零部件和系統技術供應商,于1993年開始正式在中國開展業務。目前,德爾福在華企業的投資已超過5億美元,設立了17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公司和企業。“今年還會有4-5家合資企業成立。”德爾福全球副總裁、亞太地區及中國總裁全春澤正在帶領著德爾福加快中國本土化的進程。
德爾福的聯姻方北汽控股高層稱,預計到2010年,北京汽車實現汽車產能150萬輛,產銷130萬輛,自主品牌產銷量不低于60%,20%的產品進入國際市場,這將為零部件的發展創造近150億元的巨大市場空間;然而,北京汽車零部件發展依然相對滯后,在產能、價格、品牌等方面仍無法滿足北京整車日益增長的配套需求,制約了北京汽車的整體和諧發展。
雙方的結合,各取所需。對于北汽控股來說,與德爾福的合作是建立北京汽車零部件產業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將對北京汽車工業零部件平臺的建設、完善產業鏈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北京汽車工業控股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北汽控股零部件領導小組組長郭新民說,與德爾福合作,看中的是德爾福的技術、品牌和管理。
牽手北汽控股,對德爾福的好處不言而喻。“德爾福中國公司的發展,從側面反映了中國及亞太地區經濟的迅速增長。中國的汽車市場已經成為全球所有整車制造商的戰略要地。”艾博彬多次強調,將把中國作為戰略要地。
2006年,德爾福在亞太地區的年收入比之上年增長了47%,實現銷售額19.2億美元。同期本地區新的訂單達到54億美元,超過公司預期增長目標59%。
全春澤透露,從2001年以來,德爾福在華的業務量已經由初期的9億美元增長到2006年的19.2億美元,而且這個市場還在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由于中國市場的出色表現,早在2004年,德爾福便把其亞太售后市場總部從印度搬遷到了上海。
群雄逐鹿
縱觀全球,跨國汽車零部件廠商紛紛把另一條腿伸向中國。今年3月,日本本田汽車公司投資的零部件制造企業在廣東佛山建成投產;4月,美國ppg工業集團投資的汽車涂料生產企業在安徽蕪湖興辦;9月,美國阿文美馳公司與奇瑞汽車合資組建了一家底盤系統公司;10月,美國偉世通公司在沈陽投資的汽車飾件項目開工建設;前兩天,德國大陸汽車集團旗下的馬牌輪胎宣布投資1.5億歐元,在華建立首家工廠;目前,德爾福與中國企業合資興建的汽車半軸企業正在蕪湖籌備……
德國博世、美國德爾福、日本電裝、富士通、阿爾派電子,法國法雷奧等,近年來均以合資、獨資的方式來華投資辦廠。據統計,世界100強的汽車零部件企業中的70%已在中國設廠,對中國投資的外資汽車零部件企業超過1200家。
在這個驚人數字的背后,是中國高速發展的汽車市場。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張小虞日前表示,今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將雙雙突破900萬輛,提前3年實現“十一五”汽車產銷目標。中國汽車工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零部件市場的快速發展。據預計,到2010年中國汽車零部件國內產值將達到7000億元左右。
業內專家分析認為,吸引零部件巨頭落戶中國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低廉的成本,建在中國的生產基地成為其面向全球的出口基地。
另外,中國良好的投資環境也是吸引跨國零部件企業的重要因素。《汽車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提出,中國要全面提升汽車零部件行業的競爭力,爭取到2020年成為全球零部件生產大國、躋身國際零部件工業強國。業內專家指出,隨著境外資本在華采購份額的持續增加,在華投資建廠,是跨國汽車零部件廠商的必然選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