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跡象表明,在國內市場日趨飽和的形勢下,借助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的資源,泉州汽配開始步步逼近國際市場。
共建生產促進中心
據泉州汽配協會有關人士介紹,早在今年6月,泉州汽配協會就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達成合作備忘錄,將由省經貿委與泉州汽配協會聯合成立泉州企業零部件生產促進中心,通過零部件生產促進中心這個載體,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建立長期合作機制。“促進中心在今年7月已經掛牌。”
上述人士介紹,雙方的合作主要采用定期聯系機制,約定雙方聯系時間、形式和內容。根據備忘錄要求,泉州方面應向港方介紹福建汽車零部件企業的情況,選擇潛在的合作企業,并負責聯系進行實地考察。而港方則負責介紹其輔導體系及國際采購供應鏈的有關情況,并組織參觀其成功輔導案例,提供各項技術和管理輔導。
在整個合作機制中,對企業研發項目的支持被視為極其重要的一環。泉州汽車零部件生產力促進中心將聯合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協助泉州企業盡快取得iso/ts16949標準認證, 幫助企業解決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引進先進的設備以及國際化的管理和培訓體系。
有望進入國際采購供應鏈
在業內人士看來,建立生產力促進中心這個服務平臺的目的,至少包含兩層深意:其一,提高企業提升管理和技術水平。其二,借助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的資源,挺進國際市場。其中,尤以第二點為重。
早在今年5月份,泉州汽配協會會長吳育超就牽頭對泉州汽配行業做了一次摸底調研,這次調研結果顯示,泉州地域范圍內,行業企業包括整車廠、配件廠、流通企業大約有1000多家,年產值100億,目前有些企業已和一汽、二汽、金龍等國內汽車巨頭保持著良好的配套關系。工程機械“四輪一帶”等配件配套廈工、龍工、柳工、徐工,占國內份額60%。
在鯉城區汽配協會楊萬偉看來,雖然泉州汽配行業發展迅速,但目前,國內汽配市場利潤已經大幅下滑,加上競爭對手太多,市場趨于飽和。在這種情況下,在國際市場上尋求突破已經成了泉州汽配企業的必然選擇。
此番與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的合作,主要目的正是在于借助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的資源和香港汽車零部件研發中心的能力,共同推動泉州汽車零部件制造企業,并進入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的輔導體系,以爭取加入汽車零部件國際采購供應鏈。
目前這一合作的效應已經開始顯現。據了解,根據初步篩選,3家泉州汽配企業將有望進入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的輔導體系,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將對這3家企業進行輔導。如果這3家汽配企業的軟硬件設備能夠通過考核,將可進入國際采購供應鏈。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