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4日17時30分,在山西太原重型機械集團挖掘焦化設備分公司車間的電視機前,已經擠滿了抑制不住內心激動與喜悅的職工。18時05分04秒,隨著“三、二、一”點火指令的發出,氣宇軒昂的淡藍色發射塔架,緩緩伸開雙臂,在橙黃色氣體的蒸騰中,將“嫦娥一號”穩穩送入預定的航天軌道。
“成功了!發射成功了!”職工們沸騰了,頃刻間,歡呼聲和掌聲響成一片,禮花在廠房上空飄舞,太重人實現成功夢想的一刻又一次來臨。太重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高志俊在接受采訪時說:“太高興了,‘嫦娥一號’發射成功了!中國幾千年‘嫦娥奔月’的神話變成了現實,作為承擔塔架制造任務的太重人感到無比自豪和驕傲。今后,我們將一如既往地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看,咱親手參與制造的這個發射塔架多神氣!”在歡呼的人群中,參與此次塔架裝焊任務的職工林克西興奮地說。
高興、激動、驕傲、自豪……種種興奮的表情洋溢在現場每一位職工的臉上,這種興奮是發自內心的,也是無法掩飾的,因為成功喜悅的背后,誰又曾想到凝結著他們怎樣的艱辛與汗水。
2005年下半年,為了發射“嫦娥一號”,3號發射塔架需要拆除重建,太重憑借40余年研制塔架的技術實力,在與全國5家企業投標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嫦娥一號”工程塔架的制造單位。
為盡快完成圖紙轉化設計,太重技術中心抽調12名精兵強將組成了設計組,全身心投入到圖紙的轉化、審核工作中,經過40余天,完成了5000余張圖紙設計轉化任務。
“用5個多月時間完成塔架的生產制造任務,這在太重生產塔架的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太重挖掘焦化設備分公司常務副經理王俊林談及此事非常自豪。從1966年開始,太重先后為我國的航天及國防事業提供了10余臺(套)發射塔架及吊裝設備,豎立在我國酒泉、西昌、太原三大衛星發射中心的發射塔架,除一座外,其余均出自太重。此前,太重制造塔架最快也需要一年的時間,這次接到任務后,挖掘焦化設備分公司與起重機分公司、軋鍛設備分公司等10余家單位通力協作,有計劃、有部署地穩步推進。在生產制造中,技術工人為節省場地、解決高空作業的難度、保證生產進度,提出了一套創新改進方案,即塔架由原來的整裝改為片裝,放倒塔體裝焊的辦法使裝配程序簡單化、精確化,現場塔架主體垂直度為零,安裝3萬余個螺栓,穿孔率達100%。在3號塔架建成后,已有兩次發射熱身,最近一次發射成功的是“鑫諾三號”衛星。
據太重技術中心挖掘焦化所副所長吳剛介紹,3號塔架總重量2600余噸,發運時先后用了近100節火車皮。除此之外,太重還生產了塔架上用于吊裝火箭衛星的專用工具塔吊。
在西昌衛星發射現場,已多次承擔保駕護航任務的太重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此次塔吊設計師李朗明激動地說:“發射前的1小時,我登上塔架進行檢查,一切正常。這次的壓力比起以往小多了,我對我們的塔架非常有信心。發射時我處在距火箭發射現場最近的位置,整個發射過程塔架運行非常平穩,沒有出現任何問題,發射非常成功。”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