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中國汽車制造裝備創新聯盟”于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期間在上海舉行了成立大會。
中國汽車制造裝備創新聯盟是為貫徹國家“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部署,落實“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提高汽車制造裝備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汽車制造企業、機械制造以及相關企事業單位自愿組成的聯盟。
聯盟由我國十大汽車制造企業、七大機床制造企業以及相關的科研院所和六所高校等共35個成員共同發起創立,其宗旨為:加強與政府的溝通,推動產、學、研、用緊密結合,促進汽車裝備水平的提升。聯盟的主要任務是:加強聯盟成員間的溝通與技術合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圍繞制約產業發展和競爭力提升的共性關鍵技術提出項目建議,并積極組織爭取國家項目的組織管理與實施。首屆聯盟理事會理事長為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張小虞,常務副理事長為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院長李新亞,秘書長為機械科學研究總院副總工程師王金友,常務副秘書長為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裝備部部長陳長年。
作為汽車行業專家,科技部部長萬鋼在發給聯盟成立大會的賀信中寫道:“中國汽車制造裝備創新聯盟的成立,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戰略的具體體現,對于提升我國汽車工業技術創新能力,探索產學研結合的機制和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萬鋼希望聯盟抓住我國汽車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機遇。
“‘十五’期間,我國汽車工業購買裝備的資金總額達到1600億元,‘十一五’期間預計將達到200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中購買裝備部分的投資占到70%,而購買裝備中用于購買進口設備又占到70%。”談到我國汽車工業發展與制造裝備行業的關系時,李新亞表示,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高度重視汽車裝備制造技術的創新和產業發展,到2020年,我們必將實現由汽車制造大國向汽車制造強國的轉變,其標志之一就是用中國自己制造的裝備生產中國自己的汽車。
在成立大會上,聯盟首批“汽車制造關鍵特殊工藝裝備重點項目”之一的“超高強度鋼的冷、熱沖壓技術及裝備”負責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團吳錦博士介紹,作為實現車身輕量化的先進制造技術之一,超高強度鋼技術由于其兼具節能與安全雙重優點,發達國家汽車制造業在車身制造中已普遍應用。以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為例,1990年其普通高強度鋼使用率為10%,至2003年普通高強度鋼的使用率已增至30%。吳錦博士說,如果2010年超高強度鋼沖壓模完全實現國產化,不僅將填補我國在該項技術上的空白,而且從2010年開始到2020年的10年中,可為國家節約人民幣115億元以上。
針對目前我國汽車裝備仍處于進口裝備占主導地位的現狀,國家發改委工業司副司長熊必琳表示,我國汽車工業已開始進入微利階段,企業將無力支付高昂的進口設備費用,汽車裝備本地化是企業生存競爭的需要。因此他指出,今后15年是發展國產汽車裝備的最佳時期,同時也是最后的戰略機遇期。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