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在全國糧機行業普遍存在市場疲軟、效益滑坡的情況下,河南開封市茂盛機械有限公司卻以超前的眼光和對市場的準確判斷,大膽采取多元化擴張發展戰略,始終處于行業領頭羊的位置。目前,該公司凈資產與10年前同比增長了900多倍,工業產值同比增長了1200倍,成為全國最大的面粉機械生產基地和出口基地。人們在驚嘆該企業巨變的同時,不得不贊佩該企業年輕的董事長、總經理趙治永善于捕捉商機的智慧與多元化擴張的經營膽略。
筆者終于有機會見到趙總:30出頭的他,精干,儒雅,臉上寫滿了從容與自信,從他身上讓人感受到了企業蒸蒸日上、生機勃勃的氣象。談起企業的發展,趙治永深有感慨地說:“茂盛的今天,得益于企業始終把市場的需求當做經營的‘支點’,把多元化擴張當做經營的‘杠桿’,企業就是運用這個“杠桿原理”來“撬”動市場這個“大雪球”的,而且總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趙治永告訴筆者,他上任后,在經營戰略上首先做到的就是“三不”:沒把握的行業不涉入,沒市場的產品不研發,沒盈利的產品不生產。其次就是尋找市場的“支點”。
2004年,獨具慧眼的他看到煤炭行業日漸興旺,就在公司領導中率先提出,礦山機械產品市場空間大,前景廣闊,公司應由糧食機械專業化生產經營向多元化發展,他的獨到分析和可行性論證得到了領導班子的認可,于是他們就研發礦山機械產品,把經營的觸角伸進了煤炭領域。果如其然,他們研發的產品投放市場后很受歡迎,僅當年企業新增銷售收入就接近一億元,占公司銷售收入的30%。
知道的人都說,趙治永的經營意識總是超前的,因為他總是在不停地尋找著他所需要的“支點”。2005年秋季,趙治永發現所有地方的花生收獲和加工都是靠人工完成的,農民收獲花生時勞動強度大、效率低、損失多,直接影響花生產業化進程,他覺得他又找到了一個重要“支點”:那就是要圍繞現代化大農業做文章。他這樣分析說:“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接近9億,占全國人口70%,解決‘三農’問題不僅是農民兄弟的企盼,也是黨和政府的大事。我們為何不抓住契機,開發出農民兄弟急需的產品呢?”
由于趙治永瞄得準,行動快,企業的產業結構迅速得到了調整,大型種子加工成套設備和花生聯合收獲機很快研發出來,產品一推向市場就受到農民兄弟的喜愛,訂單接連不斷。機械化替代了人力,有效地解決了花生從播種、收獲到加工整個環節的作業難題。該公司的花生聯合收獲機的研制成功,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更為重要的意義是,從此在我國花生產業發展上又增添了精良的技術裝備。
隨著入世后種業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市場對種子加工技術與設備的性能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對科技含量高、質量好的成套設備的市場需求也越來越迫切。趙治永再次針對市場需求找到了經營上的“支點”。為了打造好“撬”動市場的“杠桿”硬件,他精心組織科研攻關,從提升種子加工技術與裝備研發的技術水平入手,經過科研上的反復試驗,大型種子加工成套設備終于研制成功,產品技術又一次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從根本上扭轉了我國長期低水平重復和主機大量依靠進口的局面,對促進種業,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保障糧食安全等方面均作出了貢獻。
趙治永的“杠桿”原理的成功運用,讓茂盛公司在糧機市場中如滾雪球般的不斷發展壯大。短短的三年時間,茂盛公司走出了一條昌盛之路,銷售收入以年均30%的速度遞增。今年截止目前,已完成產值4億多元,實現利稅3000多萬元。茂盛公司已成為全國糧機行業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