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谷歌alphago分別戰勝李世石和柯杰之后,人工智能的概念瞬間就火了起來。各種與人工智能相關的芯片、軟件算法都成為資本熱捧的對象。其實,在此之前,人工智能和各種機器人已經參與到社會生產和生活之中,并將大量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從各個行業中被驅逐出來。
在構成美國經濟的所有就業部門中,農業是在技術進步的直接影響下轉變最大的部門。在農業生產中,對于小麥、玉米棉花的種植、養護和收獲工作所需要消耗的人工勞動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飼養和管理牲畜等方面也越來越無人化。例如,機器人擠奶系統在奶牛場的應用已經相當普遍,雞的生長會被控制到標準化的尺寸,以適于自動化屠宰和加工。即便是農業方面唯一存在需要大量勞動力的領域,機器人也開始了對人力的取代。在過去,機器視覺識別技術無法在照明條件存在差異的情況下正常工作,更無法識別那些被葉片遮掩的水果。由于水果和蔬菜經常需要根據顏色和軟硬程度來判斷是否成熟,需要較高靈活度和視覺感知能力,從而導致這些工作大多只能有人力來完成。不過,隨著3d機器視覺技術的進步,在苗圃和溫室中工作的自動化作業機器人已經逐漸成熟。在美國,視覺機器人公司正在研發一種擁有八個機械臂形似章魚模樣的水果采摘機器人。在法國,已經有試驗機器人在利用機器視覺技術和計算機運算來修剪葡萄藤了。在日本,機器人能夠根據細紋的顏色變化挑選出成熟的草莓,機器人采摘每顆草莓只需要8秒鐘,而且還能日夜不停的工作。
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加夫尼一家叫“帕克代爾”的紡織廠,這家紡織廠的雇傭員工人數約為140人。而在1980年,要達到相同的生產水平需要2000多名工人。在這家工廠中,只是偶爾才會有人打斷自動化過程,這還是主要因為有些任務由工人在完成會比機器人來做更便宜,比如叉車在機器之間盤運半成品紗線這種工作。而隨著技術的進一步提升,現有的140個就業崗位還會進一步減少。美國紡織業中機器人的大量使用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美國紡織品的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紡織生產逐漸轉移到中國、印度、墨西哥這樣的低工資國家,美國紡織工業慢慢消亡。但隨著機器人的大量使用,美國紡織業出現了觸底反彈。2009年至2012年,美國紡織品和服裝出口增長了37%,出口額達到230億美元左右。出現這種轉變正是高效率的自動化技術推動帶來的,這種變革使美國紡織業即使與中國、印度、墨西哥這樣勞動力相對廉價的國家相比依舊具備競爭力。
在美國的汽車工廠中,工人也被機器人所取代。只需要160個具有高度靈活的工業機器人,每星期就可以組裝約400輛汽車。每當新的汽車地盤到了流水線的下一個位置,便會有多個機器人圍上來,協同操作。機器人能夠使用機械手臂自主切換工具,完成安裝座位、更換設備、涂粘合劑并將擋風玻璃安裝到位。
來源:鳳凰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