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間潛心修煉,雙星機械總公司始終在等待一個機會,一個證明自己"方向正確"的機會。
雙星機械由雙星集團并購而來。2000年,雙星集團吸收合并華青鑄造機械公司,成立雙星機械總公司。這時的雙星機械,已有30多年的歷史積淀,在業內小有名氣,但這顯然不能讓雙星集團總裁汪海滿意,他提出"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將雙星機械打造成國內鑄造機械領域的龍頭",同時給出了達成這一目標的方向,即從引進國際上最先進的技術開始,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生產出比國外公司更適合國內市場的產品。
一戰成名
2005年,雙星機械承接了一條年產10萬噸鐵路鑄鋼件v法造型線的研制訂單。這是當時世界上效率最高的造型線,也是當時世界上僅有的兩條大型造型線之一。
在業內,v法造型線被看作是"陽春白雪",而它的高品位表現在,v法造型是一種新興的造型工藝,其自動化程度高、精度高、鑄件質量高,并且具有節能、無污染的突出優點。在德國、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的鑄造廠,已廣泛使用v法造型線,國內也有幾個鑄造廠使用了這種造型線,但都是進口設備。長期以來,我國始終沒有能力生產v法造型線,原因很簡單:這種造型線利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造型技術,而這一技術當時只有德、日等國家的少數企業掌握。
平心而論,那時的雙星機械雖然"舍我其誰"地拿下v法造型線的訂單,卻沒有單獨研制這種造型線的能力。實際上,雙星機械明知不能為而為之,有著極為明確的目的--與國外"前輩"合作研制,在合作過程中向它們學習,對核心技術進行消化吸收,使其變為自主技術。
雙星機械總公司黨委副書記袁坤芳告訴記者,在研制這條v法造型線的過程中,雙星機械是名副其實的"配角",因為,該造型線的主機部分由德國一家著名鑄造生產線制造公司制作,雙星機械所負責的,不過是砂處理線等配套設備。
然而,不滿足于充當"配角"的雙星機械,專門抽調精英技術人員組成項目組,在完成配套設備的研制任務以外,針對機械手、覆膜器等主機關鍵設備的設計工藝,反復學習、分析,德國專家愿意教的,他們就嚼爛吃透德國專家三緘其口的,他們就對比研究設計圖紙,仔細琢磨工藝流程,直到完全掌握設計和工藝原理。
2005年7月,國內最大的一條v法造型線制造完成,而與此同時,原先只能當"配角"的雙星機械通過消化吸收國外技術,已然具備了自主研制v法造型線的能力。2006年,當蘇州一家西班牙獨資企業想上馬中國第二大v法造型生產線項目、在國內機械鑄造企業中招標時,毫不猶豫地將"繡球"拋給了先行一步的雙星機械。
這條v法生產線,從關鍵設備到配套設備,全部由雙星機械自主研制而成,擁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作為國產化的v法造型線,它不僅在價格上比國外產品便宜,而且在操作流程上更加適合國內企業,可謂"冰出于水而寒于水"。一戰成名的雙星機械,很快又與四川、福建等地的多家用戶簽訂了v法造型線研制訂單。
底氣何來
對于自己的技術消化能力,雙星機械始終有著強烈的自信。而這種自信,來自于該公司從雙星集團繼承而來、實行多年的鼓勵創新機制。
在國內機械制造領域,雙星機械是擁有研究機構最多的企業之一,分別在青島、濟南、漯河等地設有6家科研分院。在這些地方,聚集著雙星機械的科研精英和從國內外招聘的行業專家。記者在雙星機械總公司鑄機公司經理楊寶林提供的一份《鑄機公司研究院承包合同》上看到,雙星機械根據產品設計量、市場談判額、創新節約額等指標,對科研技術人員進行提成激勵,這種科學而細致的提成激勵,充分體現了"多能多得,多勞多得"的分配原則。
雙星機械的鼓勵創新辦法,科學而實用,激勵該公司每個崗位上的員工積極創新,創新成果因而層出不窮。
胡相標是雙星機械總公司鑄機研究院高級工程師,他領導的鋼板預處理線小組,去年圍繞該公司的鋼板預處理項目進行方案設計、產品開發和技術改進,使公司的鋼板預處理線從弱勢產品成為拳頭產品,去年實現銷售收入3600多萬元,增長400%。
同樣從事設計工作的劉仕發,運用創新思路對鋼絲繩平板硫化線的漲力缸、橫梁等大件的結構進行改進,使每條鋼絲繩平板硫化線可節約成本15萬元。
雙星機械一線技術工人的技術創新成果,則可以用"燦若星斗"來形容。在記者拿到的一份該公司今年4月份《技術創新獎勵通報》上,該公司一個月的創新項目竟然多達67個。這些項目無不凝聚著創新的巧思,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例如,鉗工班班長張連彬創新設計的"地腳螺栓折彎機",使地腳螺栓折彎效率提高了108倍創新改造的密煉機管道,使機械油利用率提高了5倍。據不完全統計,雙星機械去年創新各種刀具110余個、各種工裝350余個,產生經濟效益600萬元。
汪海直言不諱地說,雙星機械有著國內同行業中一流的技術消化能力,而技術消化能力實際上就是技術創新能力。"假如沒有強勁的技術創新能力,快速吃透從國外'拿來'的先進技術簡直是癡人說夢。因為,任何一家國外公司在合作的過程中都不會把核心技術教給你,你只能憑借自己的創新能力進行研究和分析,逐步將其消化吸收。可以斷言,技術創新能力越強,技術消化速度越快。"
掌握"好技術"
消化吸收先進技術,不過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而從踏出第一步開始,沿著這一方向疾速前行,必然接近雙星機械更為高遠的目標--從"消化吸收再創新"快速上升到"自主創新",并將消化外來技術與自主技術緊密結合,生產出比國外公司更適合國內市場的產品,這才算是"冰出于水而寒于水"。
今年6月,雙星機械自主研發的軋輥毛化清理機在天津試車成功,一舉填補了國內空白。楊寶林告訴記者,這種軋輥毛化清理機是雙星機械為天津一家精密軋鋼公司設計制作的專用設備。長期以來,國內一直沒有該類型的拋丸清理機,清理工作主要依靠人工來完成,不僅效率低,而且質量難以保證。為此,天津這家用戶一直在尋求一種能夠代替人工清理的設備,最終主動找上門來,要求雙星機械開發。
接到訂單以后,雙星機械技術人員面對兩大技術難題:一是目前國內還沒有類似的產品,無法參考和借鑒二是輥軸經過清理后其表面要達到規定的粗糙度,在研制上具有很大難度。對此,雙星機械技術人員通過查閱國內外資料、請教有關專家,歷經30多個日夜的攻關,將兩大技術難題一一攻克,自主研制出新型軋輥毛化清理機。
而實際上,早在2006年,雙星機械就憑借自主創新,研發生產出三個獲得國家專利的新產品。其中,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的連桿強化拋丸清理機是國內首個專門用于清理汽車發動機連桿的設備,解決了一般清理機無法一次性將連桿清理干凈的難題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的熱軋不銹鋼板拋丸清理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得國家外觀設計專利的數控轉塔沖床,徹底解決了一般數控轉塔沖床在加工過程中整機可靠性低、制品精度不高等缺陷。截至目前,該公司已有16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專利。
近年來,國家極其重視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環保機械由此成為前景廣闊的一個產業。嗅到這一商機,國內環保機械企業如雨后春筍,但闖出一番名堂的卻寥寥無幾,原因是國家為環保機械制造設置的技術門檻很高,大部分企業難以生產出高技術含量的產品。可進入環保機械領域剛剛3年的雙星機械,卻一年一大步,很快名聲大振。
雙星機械總公司環保公司經理趙厚杰說,正是不拘一格地利用勝人一籌的技術消化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雙星機械的環保機械產業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起來,并在業內樹立起產品"高、精、尖"的形象。例如,其借鑒歐洲技術設計開發的fd系列脈沖反吹除塵器,技術水平遠高于同行業其他廠家其自主研發的鍋爐煙道氣氨法脫硫設備,可以將鍋爐煙氣中的二氧化硫吸收處理后,一次性生成農作物復合肥的主要原材料"硫酸氨",治污和綜合利用"一石二鳥"。
"冰出于水而寒于水"的雙星機械,目前已成為國內鑄造機械行業品種最全、技術含量最高、產銷量最大的生產和出口基地。與此同時,該公司以發展中高端產品為目標的橡塑機械、環保機械、液壓機械、鍛壓機械等產業也迅速膨脹。一個規模龐大、技術領先的雙星機械產業群正快速崛起。
林 剛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