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縣三匯鎮石壩村的朱思全,一個只有初中文憑的普通農民,十年來,把所有精力和心血投入到發明創造農村實用遙控耕作機器上,為此他耗盡了數年來辛辛苦苦掙來的7萬多元血汗錢。然而,功夫不負有心人,十年的心血終于換來了成功,由他親手發明制造的首臺“膠鏈履帶式遙控耕田機”已于去年底向國家專利局遞交了申請書并獲得通過。
為搞發明至今單身
日前,記者在三匯鎮采訪時了解到,今年37歲的朱思全由于一心為發明,耗盡了所有積蓄,至今未婚。
朱思全的父親朱明德告訴記者,由于兒子一心撲在研究上,37歲了還尚未婚娶,“錢都用在研究上了,哪個姑娘肯嫁他呀?”
朱思全的弟弟朱思斌說,“哥哥把打工十多年的幾萬元積蓄幾乎全花在這上面。我和妹妹朱瓊還援助大哥近3萬元,他共花了7萬多元。”
據朱明德介紹,1997年,朱思全懷揣多年的積蓄從廣東東莞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家鄉,準備躊躇滿志干一番。偶然一次機會,在與一位年老的鄉親閑談中他了解到,如今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缺乏勞動力,無人耕田成了眼前實實在在的困難。于是,朱思全腦海中冒出了一個奇特的想法:發明一種農民實用方便的遙控耕作機器。
十年飽嘗酸甜苦辣
說干就干。盡管只有初中文化,朱思全仍買來《微耕機制造原理》、《聯合收割機原理》、《機械設計制造》等書籍,開始仔細研讀,并嘗試手工制作一些簡易的機械裝置。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就向知識多的兄弟姊妹請教。
很快,朱思全在搞電子工程的妹夫的幫助下,完成了遙控系統的制作。機械方面就通過自學,慢慢在實踐中摸索完成。就這樣,朱思全一邊艱難自學,一邊大量摸索實踐,幾年來陸續設計發明了“遙控點播式播種機”、“遙控擺式聯合收割機”、“遙控聯合耕地機”以及“電動控制器”,都獲得了實用新型發明專利,他最新發明創造的“膠鏈履帶式遙控耕田機”也已于去年底向國家專利局遞交了申請書并獲得通過。
朱思全的朋友、三匯鎮黃龍場村民廖明告訴記者,這些年來,朱思全為了節約錢,把有限的資金用在發明創造中,著實吃了不少苦。從家里到黃龍場拼裝機器或到鎮上查資料、復印圖紙,常常是徒步行走,一個來回要三、四個小時。為了節約成本,他的機器絕大部分都是手工制作的,就連牙箱里頭的齒輪,都是用鋼鋸和銼刀銼出來的。
他每天起早貪黑,有時中午吃飯都忘記了,多數時間是他父親為他送飯。
遙控耕田機能爬坡
記者在朱思全家里見到,他制作的第一臺“膠鏈履帶式遙控耕田機”的樣機已基本成型,這臺機器重達100多公斤,長1.5米、高不到1米。“下田試耕的效果不錯,但還需要改進其中的一些小問題”。由于沒有前例可循,這臺樣機的所有零部件,都是他自己設計制作或找人訂做。“這臺機器不僅能耕田,還能用于運輸,人只需要站在一旁遙控就行。同時,由于底部是履帶設計,一般25度左右的坡度都難不住它,特別適合在丘陵地區使用”。
朱思全說,癡心發明,這十年來,他付出和犧牲了很多東西,但也得到了許多快樂。他現在最大的愿望就是進一步完善這臺機器的功能,把它進行細化、標準化,再把成品生產出來,推向市場,早日把發明變為現實,圓減輕父老鄉親祖祖輩輩“臉朝黃土背朝天”辛苦勞作的夢想。
來源:三峽都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