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多了,吐迪·吐哈每次從地里回來,總是連家門都沒進,就拿起機械零件,組裝、拆卸。如今,吐迪·吐哈自己設計和組裝出了一臺采棉機。村里人都稀奇地看著他“搗鼓”出的大機器,但是這臺采棉機卻走不出吐迪·吐哈家的院子。
日前,記者來到沙雅縣英買里鎮采訪,英買里鎮英買里村二組的吐迪·吐哈告訴記者,這臺采棉機在9月1日通過現場下地試驗,可以成功采摘棉花;9月19日,他的采棉機下地幫助鄰居采摘棉花1000公斤。既然采棉機能采摘棉花,為何還停滯在自家的院子里呢?吐迪·吐哈一臉無奈:“沒錢買牽引采棉機的小四輪。”
吐迪·吐哈告訴記者,在2002年的采棉季節,他發現村里每家地里的采棉人手總是不夠,而且人工采棉也很慢。他想,現在農民們用上了播種機、地膜機這些現代化耕種機械,為什么沒有采棉花的機器呢?
吐迪·吐哈開始邊采棉邊觀察其它的農用機械,并摸索著畫自己能看懂的圖紙,他開始研制和設計采棉機。吐迪·吐哈幾年來為了設計和制作采棉機,已經花費了近3萬元,自己打工掙來的錢和家里的所有積蓄全部花在了研制這臺采棉機上。
如今,采棉機研制成功了,但每次下地試驗,都得借用其他村民的小四輪來牽引,而且采棉機還需要反復試驗和改進。吐迪·吐哈很誠懇地告訴記者,他需要一臺小四輪來牽引采棉機走出自家的院子,畢竟借別人的不是長久之計,可購買小四輪的經費從哪里來?吐迪·吐哈說他希望有意向的老板能和他合作,為他買一臺小四輪,并在經濟上配合他一起把采棉機研制得更先進,盡早走入棉農的地里。
沙雅縣科技局技術員張明山說,吐迪·吐哈設計組裝出的采棉機每日可拾花800—1200公斤,但是除渣效果不太理想。目前,沙雅縣科技局已經和烏市一家專利代理所聯系,把吐迪·吐哈研制的采棉機剖面圖和整體圖片發了過去,代理所將根據采棉機的結構進行制圖;沙雅縣科技局將根據制圖配合吐迪·吐哈將采棉機作進一步的改進,然后幫助其申請專利以及產品推廣。
新疆經濟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