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領域的關鍵科技,被創新領域譽為“皇冠上的寶石”。我國人工智能、機器人經過產品與資本浮躁、熱捧的“野蠻生長”階段,正進入資本與產品良性發展的關鍵時期。機器人作為特種機器人也進入了蓄勢發展的新階段。
1.當前,我國特種機器人市場正處于發展的上升期。
2.到2020年,我國核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將達到100億元。而在未來,世界核電退役市場需求潛力也非常巨大。
3.福島核事故的發生,也促進了應急及救援機器人的快速發展。
4.目前,我國核工業機器人研發及應用已取得了不凡的成果。中核集團正在開展研制新一代檢修機器人,并已應用到工程實踐中。
2018年12月25日,核工業機器人與智能裝備協同創新聯盟應運而生。聯盟由32家理事單位和3家會員單位組成,涵蓋了整個核工業產業鏈。聯盟中既有中核集團核電、企業、核科研院所,也包括哈爾濱工業大學等9所高校,真正搭建了產學研用一體化平臺;各聯盟單位既涵蓋業內的核電、核燃料、核應急機器人研發及應用的實踐,也包括機器人方面的高新企業在全產品供應鏈中的實踐、民營企業在核電站強輻射機器人以及核設施退役機器人的研發與實踐。
機器人與智能裝備是一個需要聯合攻關、高度協同創新的行業,也是未來科技發展的制高點。基于此,國內外各大公司、著名高校院所陸續牽頭成立了相關聯盟和協會。我國核電領域已成立核電智能裝備與機器人技術創新聯盟,但僅限于核電領域,而核工業機器人與智能裝備協同創新聯盟將致力于核工業全產業鏈的研發應用。
與世界相比,我國特種機器人市場比例低于全球比例,正處于發展的上升期。國際機器人聯盟(ifr)的數據顯示,2018年預計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為298.2億美元,特種機器人37.5億美元,占比13%;中國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應用市場,市場規模為87.4億美元,占全球市場的比例為29.3%。其中,特種機器人6.7億美元,占比為8%。而到2020年,中國特種機器人市場將有望達到10.7億美元(全球將達到49.6億美元),其中極限作業機器人和應急救援機器人等規模發展空間將最大。
與此同時,核工業機器人國內外的市場需求也很可觀。到2020年,我國核電運行和在建裝機將有望達到8800萬千瓦,國內核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將達到100億元。隨著我國核電“走出去”,國產化的核電站燃料組件檢修機器人可在國際市場上開拓市場空間。而通過提高檢修效率、縮短檢修時間,可間接提升核電站的整體經濟效益,也為核工業機器人的發展提供了需求空間。
而在未來,核電退役市場需求潛力也非常巨大。據資料顯示,預計到2030年全球將有200多臺現役核電機組關閉,全球核電退役市場規模將近1000億美元。世界各國退役治理公司已積極布局全球核電退役市場。
追溯核工業發展的歷史,其實不難發現,核工業機器人早已伴隨著核工業的產生而發展。可以說,福島核事故的發生,也從一個方面促進了核電站應急及救援機器人的快速發展。
2013年8月,日本政府聯合了幾家公共事業公司和私人企業,成立國際核退役研究所,開始共同為最棘手的環境開發專用機器人,制造了大約20臺機器人并部署到了核電站中。日本政府還出資1億美元,在電站附近成立先進的研發中心,機器人操作工作在其中的一個巨型3d全息臺用反應堆的數字模型上進行操練。
日本開發了“迷你翻車魚”機器人,進入福島第三核電站并拍攝到一組照片,首次拍攝到核燃料熔化后的圖像。東芝公司制造出了兩臂潛水機器人,可以浮潛到3號反應堆清除雜物,并取回反應堆燃料棒。同時,機器人還配備了數字攝像機,操作者可以從多個角度觀看現場情況,從而能在遠處進行很好的操控。
在福島核事故中的機器人都需要抵抗高輻射以及適應非常復雜的環境,這也進一步促進了日本核電機器人全方位的科技進步。中國原子能科學院輻射安全研究所副所長駱志平表示,在福島核事故處理中的一些經驗教訓也讓用戶更加關注高移動性能、高清攝像頭、有線數據通訊、透明的操作界面以及培訓和實際操作,從而更能滿足實際的應用需要。
我國核工業機器人研發及應用也都取得了不凡的成果。中核集團承擔了國家“863”等重大科研項目,實現了各種核電關鍵設備檢修機器人的工程應用,正在開展研制全新一代、高可靠性、高耐輻射性、具備一定人工智能的檢修機器人;開展了核燃料、核應急機器人以及強輻射環境下應急處置機器人的系列研究工作,如“靈蜥” 機器人、爬行檢測機器人、應急處置機器人等等,并已應用到工程實踐。
此外,上海交通大學“973”項目實現了核電站緊急救災機器人設計能力的突破,中廣核研制成功首套核電應急機器人。
來源:北極星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