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退休后都選擇在家安享晚年,可家住安寧區蘭州交通大學的崔師傅是個閑不住的人。這幾年,他在家潛心研究,制造出非常適合農民朋友使用的人力收割機。
人力收割機方便又實用
今年55歲的崔喜鵬是蘭州交通大學后勤集團的一名退休職工。年輕時崔喜鵬下鄉插過隊,曾一起和農民下地干活。當時農民收麥子靠的全是鐮刀,這種收割方式費人費力又費時。于是,他便有了制造一種機器方便農民的想法。
“功夫不負有心人。”曾是農技技師的他,經過幾年研究一連制造出了4臺不同用途的人力收割機。這4臺機器不僅能大大提高勞動效率,而且價格低廉,使用方便。
崔喜鵬告訴記者,人力收割機系列產品是專門針對農民朋友的,他經過多年實踐發現,微型人力收割機械和大型機械相比,不僅能收割大塊土地麥稈類農作物,還可收割小塊土地、山地和套種麥稈類農作物。這臺機械最大特點是皮實、耐用、體積小、重量輕、不用油,收割效率高,機器主要采取人力,對環境不產生污染、是真正意義上的環保機械。目前,他已將“多用途人力收割機”等4臺不同用途的機器申請國家專利。
只需輕輕推麥子層層倒
崔師傅給記者說,大型聯合收割機缺點是顆粒丟失嚴重,秸稈留茬過高,為趕種秋糧農民不得不燒掉地里過高的麥稈,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這種收割機收割速度快又能脫粒,平原地區農民可以適應。但對于山區和半山區卻受到地理、地形限制,得不到推廣和應用,農民還是采用的鐮刀收割,到收割季節還得雇用青壯年麥客幫助收割,每收一畝地還要支付麥客人工費50-80元。為了改變這種收割方式,他針對甘肅特殊地理條件,為農民朋友研制出了這種便攜式人力收割機,這種機器的造價只有幾百元,農民一般都能買得起,符合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可以推廣和普及運用。
記者在崔師傅的實驗地里看到,這種人力收割機只要從手把處輕輕一推,運轉的機器在麥地里很快將麥子整齊地割倒在一邊。崔師傅說,人力收割機每小時收割0.5-0.8畝地小麥,比用鐮刀的效率高,使用起來確實很方便,并且這臺人力收割機使用壽命在300畝地以上。
蘭州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