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制造業安身立命的東莞未來仍將不遺余力地推動制造業的發展。
除了已經出臺的“機器換人”、“倍增計劃”和“非公經濟50條”,東莞今年的“一號文”將關注土地問題,為項目落地拓展空間。
1月30日,廣東省十三屆人大二次會議繼續進行。在東莞代表團媒體開放日上,東莞市市長肖亞非表示,到2018年末全市共有市場主體115.02萬戶,民營登記的占99%,法人企業50.2萬戶,99%是非公有制的,工業企業登記戶數17.44萬戶,99%也是非公的。非公經濟創造了9成以上的東莞城市、勞動就業、本地稅收,所以非公經濟對東莞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至關重要的。
肖亞非說,非公經濟是東莞的頂梁柱,中小企業眾多、民營經濟發達已經成為東莞的經濟特質,未來東莞安身立命仍然要依靠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
一直以來,東莞都把推動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作為重中之重,并出臺多項支持政策。
從2013年到2017年,東莞“一號文”連續5年護航制造業,從減輕企業負擔、優化營商環境、大力發展智能裝備產業等多個方面為制造業企業送去利好。
2014年9月,東莞啟動了“機器換人”項目以提高產品質量和降低用工成本;2017年2月啟動了“倍增計劃”,推動試點企業實現規模和效益的倍增;2018年11月出臺進一步扶持非公有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即“非公經濟50條”),預計3年為非公企業減負近300億元,提供增值服務約億元;2018年12月針對二手房東對工業廠房的惡意炒作行為提出了詳細的解決辦法,出臺了專項的整治措施。
據肖亞非透露,“機器換人”以來,東莞累計投入9.1萬臺(套)機器,減少用工28萬人,勞動生產率提高了2.8倍。2018年,東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突破1萬家,位居全省第一,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比重分別達到52.3%和38.9%;全年減免企業稅收248億,降低企業用地、用人、融資、物流成本超過150億。
不過,肖亞非也表示,東莞外向型經濟特征明顯,對國際市場敏感,不少企業面臨著經濟下行和成本上升的壓力,以及本地人才支撐不足、綜合營商環境有待提升等問題,特別是土地空間方面的難題等內生性因素。
東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把握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大力推動以先進制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發展,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推動東莞的經濟規模優勢盡快轉化為集群優勢和質量優勢。
除了眾所周知的智能手機產業集群,東莞還將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科技等新興產業為主攻方向,力爭全市培育出若干個千億級的新興產業集群,各鎮街形成一批百億級產業集群。
同時,加快“倍增計劃”擴容提質,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力促一批試點企業實現3年倍增。加快建設智能制造全生態鏈,推進智能加工裝備國檢中心建設,培育250個以上自動化智能化改造應用項目,認定20個市首臺(套)重點技術裝備產品,推廣使用莞產先進裝備。
人才方面,東莞將在現有的510萬產業工人中,計劃用3年左右的時間培訓提升100萬左右的技能型人才,把普工培養成專業人才,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后勁。
土地方面,東莞將研究出臺政策有效破解土地權屬和利益問題,制定規劃、收儲、開發聯動的三年滾動計劃,完善全市土地收儲整備工作機制。開展土地歷史遺留問題專項清理行動。
來源:東方財富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