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控機床占據了中國市場的半壁江山;造船業躋身世界第一方陣;大型成套機械裝備抗衡國際市場;百萬噸乙烯壓縮機組搶占世界制高點……這是哪里?這就是遼寧!
此時此刻,遼寧大地雖然天寒地凍,但人們心中卻是熱氣蒸騰。因下崗而帶來的萎靡不見了,因貧困而出現的牢騷沒有了,隨處感受到的是遼寧人奮發向上的勁頭,只爭朝夕的意識,創新圖強的精神。
國家實施振興東北大業4年之后,遼寧活了!這個曾經步履維艱的工業巨人又重新站立起來!這個有著“共和國裝備部”美譽的老工業基地,重整旗鼓,再展雄風!
國產化盾構機,領銜國內市場
1月4日,北方重工沈陽重型集團的一間高大廠房里,兩臺龐大的盾構機正在組裝調試中。每一臺都有二三層樓房高,其中一臺是為廣深港鐵路客運專線隧道工程生產的,另一臺是為沈陽地鐵一號線生產的。北方重工沈重集團總工程師趙凱軍介紹說,從2006年4月底首臺盾構機下線,到10天前為深圳地鐵二號線工程供貨合同的簽訂,北方重工沈重集團已經拿到了24臺訂貨合同,總金額超過20億元。這是沈重作為我國唯一一家投標和設備總承包主體,在國際競標中擊敗競爭對手而拿到的。“過去是我們給外國人打工,現在讓外國人給我們打工。”趙凱軍這樣形象地比喻說。
盾構機也叫全斷面掘進機,是地下空間開發最現代化的大型施工裝備。2005年以前,國內使用隧道掘進機的項目幾乎全部從國外采購,90%以上的市場被歐、美、日等國的制造商占據著。國內廠家只作為分承包方角色出現,分交比例一般只占合同總價的15%左右。由于國外公司控制著核心技術和集成技術,使這一產品價格居高不下;同時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掘進機在隧道施工中的廣泛應用。更重要的是,很多地下工程的水文地質資料涉及國防安全和國土資源敏感信息,不宜向國外公司公開提供。因此,無論是從國家經濟安全,還是從國防安全角度考慮,都亟需擁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本土設備。
從2003年開始,北方重工沈重集團組織專門的設計隊伍涉足該領域,先后與德國維爾特、日本石川島等國外公司進行接觸和洽談。2004年9月,沈重成立全斷面掘進機項目特邀院士工作站,開始隧道掘進機的國產化開發研制工作。2005年2月,沈重成立了沈陽維爾特重型隧道工程機械成套設備公司,開始由單機產品向高端、成套產品領域發展。沈重分批派出工程技術人員赴德國維爾特和法國nfm進行隧道掘進機技術的學習與培訓,取得了全套設計、制造、檢驗、組裝調試等專業技術資料和技術標準,為隧道掘進機國產化奠定了基礎。
去年7月17日,沈重作為投標和設備總承包主體,淘汰了多家國際知名企業,以較其他國外制造商低2億—5億元的標價,一舉中標了6臺大型泥水平衡式盾構機,這是盾構機國際競標歷史上,中國企業的首次獲勝。從此,沈重盾構機開始大踏步進入市場,打破了國外產品的壟斷局面,全面遏制了進口產品的高價位。
10天之后,北方重工以絕對控股方式成功控股了在隧道掘進機領域技術領先的德國維爾特和法國nfm公司,從而擁有了世界先進的全系列隧道掘進設備核心技術和知名品牌,實現了世界領先的隧道掘進設備設計制造技術與國內強大的制造能力和低成本制造資源的有機結合,這標志著在盾構機的研發設計和生產制造方面,北方重工已經站在世界高度。
幾年來,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沈重已掌握了包括土壓平衡盾構機、泥水平衡盾構機和硬巖掘進機等全系列產品的生產制造技術,具備了制造直徑3米到16米盾構機的生產能力。沈重的盾構機產品已經或即將應用于沈陽地鐵、北京地鐵直徑線、廣深港客運專線、長江武漢過江隧道和青海引水工程等重要工程中。紛至沓來的采購訂單,標志著沈重已成為可以代表中國制造最高技術水平、制造品種最全、產品銷售范圍最廣的盾構機制造商之一。
趙凱軍介紹說,截至目前,沈重盾構機的液壓、電控、供應系統及本體、刀盤等部分實現了國產化,國產化率近40%。預計到“十一五”末期,國產化率將達60%至70%。
數控機床,中國裝備支撐中國制造
走進位于沈西工業走廊核心地帶的沈陽機床集團數控機床產業園,猶如走進一座“現代化的機床城”,投資18億元、占地74萬平方米的偌大園區,是目前世界上單體規模最大的數控機床制造基地,目前已形成年產2萬臺數控機床的生產能力。在這里,數控機床家族“精英們”的身影幾乎都能看得到:
tha57400×800龍門五面加工中心號稱“大力士”,一次裝夾工件能進行五個面的加工;bw60hs系列高速臥式加工中心的“絕活”是高速度高精度,主軸轉速可達每分鐘16000轉,在保證加工精度的同時,切進速度可達到每分鐘60米;ssckz系列車銑復合加工中心是個“多面手”,一次裝夾工件能夠完成車削、銑削、鉆削、攻絲等多道工序的復合加工;五軸聯動加工中心,能夠實現空間復雜曲面的五軸聯動加工;ckg6132數控高精度車床,加工出的有色金屬表面光滑如鏡子一般……
沈陽機床集團總經理關錫友十分自信地告訴記者,現在,在國產數控機床中,每五臺就有一臺“沈陽機床造”,去年,沈陽機床產值突破100億元,躋身世界機床行業十強之列。
回顧這幾年的發展,關錫友認為原因有三:政策機遇、市場機遇和自主創新。“真正確定走自主創新之路,是在2002年,我和我們董事長上任之初。那時候,我們在考慮一件事,如何把企業帶向未來。”他們確立的目標是,10年之后進入世界前五強,這談何容易。
“我國的機床行業技術水平與國際相差10至15年,如果按部就班的話,總也趕不上,必須找到一條路徑,在三五年內使自己的技術達到國際水平。靠技術引進,真正的核心技術是永遠也得不到的。”作為總經理,關錫友親自抓企業的研發。他抓了三件事;一是下大氣力培養自己的人才隊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二是開展國際化合作,走聯合研發路線;三是實行海外直接并購。
在國外,沈陽機床一方面在世界制造業強國建立研發分部,重點開展數控機床前沿技術研究,研發高新產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技術研發人才;另一方面通過全資并購150年歷史的德國希斯公司,直接掌握與世界主流水平同步的重大型數控機床的設計和制造核心技術。
在國內,沈陽機床又與同濟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分別在上海及北京共同創造了開放式的技術研發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吸引國內外著名的專家學者聯合研發。上海研發平臺重點開展數字化設計、汽車典型零部件工藝的研究與優化等基礎、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北京研發平臺重點開展航空航天典型零件用戶工藝的研究與優化等基礎、共性關鍵技術研究。
通過這種開放式的自主創新,沈陽機床的產品檔次不斷提高,由普通機床到數控機床,再到智能化、復合化的數控加工中心,產值數控化率保持在50%以上。“十五”期間累計為國內各相關行業提供數控機床30000臺。中高檔數控機床成批量服務于裝備制造業的核心制造領域,打破了長期以來進口數控機床對中國部分核心制造領域的壟斷,扼制了數控機床進口增速過高的趨勢。
去年12月26日,首屆中國工業大獎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頒獎,這項大獎授予的對象是為促進國家產業發展和增強綜合國力作出重大貢獻的企業及具有特殊重大影響的產品項目。沈陽機床集團登上了這個中國工業領域的最高領獎臺,獲得表彰獎。
大曲拐制造通過國際認證,破解造船業發展瓶頸
我國是位列世界第二的造船大國,卻不是造船強國,因為我們能造出船體,卻不能及時裝上發動機;我們要生產發動機,卻造不出曲軸。這種“船等發動機、發動機等大曲軸”的尷尬狀況一直是制約著中國造船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現在,這個難題有望破解了。由中科院沈陽金屬研究所李依依院士領銜開發的一項可視化鑄造技術,已經成功地應用到船用大曲軸研制上,并獲得了成功。
作為船用發動機的關鍵部件,曲軸對船舶的安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船用曲軸重量大、加工精度要求高、制造技術難度高。國際上只有少數幾個國家能生產。曲軸的問題不解決,遼寧的造船業難言強大,中國的造船業難言強大。
從2006年5月開始,鞍鋼重機公司依托中科院沈陽金屬研究所的可視化鑄造技術,進行大馬力柴油機曲軸毛坯鍛造的研發,成功實現了曲軸鋼的純凈化冶煉、澆注,使鋼質滿足了曲軸鋼標準要求,利用計算機模擬技術,優化設計了曲軸柄彎鍛模具、鍛造工藝、熱處理工藝,從而使曲軸毛坯鍛造從60規格到90規格不斷獲得突破。2007年12月7日,鞍鋼重機公司正式接到丹麥man—b&w總部的“大型船用柴油機曲軸鍛件制造認證證書”。這意味著鞍鋼成為了國內第一家得到多家國際船級社認證生產大型船用柴油機曲軸鍛件的企業,同時也意味著我國的造船業在一系列重大關鍵技術攻關成果的支撐下,將逐步突破瓶頸制約,走上加速發展的軌道。
與鞍鋼重機公司一起向這一技術高地發起進攻的,還有大連重工·起重集團。在遼寧省政府支持下,2006年該集團成立大連華銳船用曲軸有限公司,攻克了曲拐加工技術、曲軸熱裝工藝與研究試驗7個技術子課題,目前已形成年產40支曲軸的制造能力。
如今,在遼寧裝備制造業方陣里,不僅國有企業扛大旗打頭陣,民營經濟也異軍突起,腳步鏗鏘:遠大電梯、新松機器人、東軟數字化醫療設備……
遼寧裝備,正撐起“中國制造”的一片藍天!
來源:科技日報 羅冰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