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技術創新如火如荼,但最終的發展前景取決于。中國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的發展,不僅會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和升級的內生動力,也能夠為世界經濟的繁榮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當新物種突然出現的時候,置身其中的人們往往會產生一個慣性的評判,或是看好,或是唱衰,或是思考善與惡,或是探索危與機。而在科技領域,人工智能無疑就是一個“新物種”,甚至有人夸張成互聯網世界里的“生物入侵”。
科技圈的諸多大佬們也如約扮演了“劇中人”的角色,不管是在社交網絡、公關論壇還是含金量頗高的行業會議上,無不開始抒發自己對人工智能的看法。就在不久前馬云還表示聽到人工智能就生氣,但阿里發布人工智能新品的消息卻不脛而走。馬云的言論和阿里的行為雖然心口不一,卻往往成了科技媒體的頭條。大佬們對人工智能的影響著一個公司,甚至一個社會的發展。
為ai著迷的大佬們:樂觀派、悲觀派和保守派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人工智能似乎有著同樣的魅力,那些自帶話語權的大佬們,在審視人工智能這個“新物種”的時候,也如同讀莎翁的小說那樣,在自身的認知之上得出了不同的答案。
最為知名的大概就是科技大佬當中的悲觀派,斯蒂芬?霍金、比爾?蓋茨、埃隆?馬斯克等等,單從名單上來看,他們對人工智能的“恐懼”足以影響大多數人的情緒。
早在2014年的時候,埃隆?馬斯克就曾發文稱“我們需要萬分警惕人工智能,它們比核武器更加危險!”,個中寓意不言而喻。2015年的時候,在李彥宏、埃隆?馬斯克和比爾?蓋茨共同出席的人工智能論壇上,二者從態度激烈的“人工智能魔鬼論者”開始走向理性和緩和。與之同時,馬斯克還做了一件意料之內的事情,與彼得?泰爾等人向openai注資10億美元旨在打造與人為善的人工智能技術。
當然,人工智能領域也不缺少樂觀派,谷歌前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百度創始人李彥宏、亞馬遜首席執行官杰夫?貝索斯等等,陣容豪華程度幾乎不輸“悲觀派”。
施密特在致《財富》雜志的一份聲明中曾表示,“一些人曾宣揚對人工智能的恐懼,并呼吁立即采取措施來避免可能出現的社會災難。然而,我們對人工智能的觀點卻要樂觀得多。”頗有一些和埃隆?馬斯克針鋒相對的意味?!盎ヂ摼W是開胃菜,人工智能才是主菜”,從中不難看出李彥宏對于人工智能的青睞。同樣的還有貝索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曾表示,“自從科幻的最初年代開始,人們的一大夢想就是能夠以一種自然的方式與電腦對話和交流,并讓電腦幫助人們做事。”
較為特殊的是對待人工智能的保守派,即便是馬云這樣被奉為“先知”式的人物,因為各種和人工智能相關的互懟事件,與人工智能的主流意識相左。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此前的烏鎮人機大賽上,因為戰勝了圍棋世界冠軍柯潔,人工智能再度引發了一輪輿論漩渦,而馬云卻因為對人工智能的譏諷,和棋圣聶衛平隔空互懟。相比于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崇拜,馬云似乎更看重數據的價值,有了數據就有了更精準的用戶畫像,也就意味著商業上更值得期待的未來。不難發現,馬云在人工智能的認知上,更傾向于數據而非算法,所謂的保守,不過是對人工智能的誤解。
可以肯定的是,大佬們的表態與自家的戰略布局不無關系,all in人工智能的谷歌和百度自然成了人工智能的支持者,而那些持悲觀情緒或者猶豫的大佬們,實際上也反映了自家人工智能戰略的不確定性。
大佬的態度,多半決定了企業的方向
作為一家百億甚至千億市值公司的掌舵者,這些科技大佬的態度決定的不只是自身對于人工智能的喜好,還有人工智能方向和策略上的差異。
對于國內的互聯網巨頭而言,人工智能的意義絕不在于新的發展趨勢,更是中國互聯網擺脫跟隨者角色的歷史機遇。在此之前,國內的互聯網企業或多或少有幾分“copy to硅谷”的嫌疑,人工智能無疑是中美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新賽道。只是在人工智能的問題上,大佬們不同的態度很可能導向不同的結局。
正如谷歌ceo拉里?佩奇所說“搜索引擎是我們的主動意識與互聯網世界之間最重要的連接方式,或許它們將成為最接近人工智能的互聯網應用?!蓖瑯拥模俣仍谌斯ぶ悄艿倪x擇上可以說是順勢而為,也是人工智能在中國的忠實擁躉,近兩年更是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全面擁抱。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或許是阿里。即便馬云并未發表過看好人工智能的言論,從阿里云的人工智能et、yunos、飛天操作系統等,不難窺視其人工智能戰略。特別是幾個月前開始推動的“nasa”計劃,將著重發力機器學習、芯片、iot、操作系統和生物識別。只是從人工智能的方向上來看,阿里或許仍存在一些偏差。
阿里“無人超市”,一度被外界視為人工智能和結合的產物,并被描繪出了一個在卷積神經網絡、深度學習、機器視覺以及生物識別等人工智能前沿技術的應用下,可以掃手進店、直接購物、拿了就走、無需結賬的理想場景?,F實卻是,阿里無人超市仍然只是一個新技術的試煉場,主要用于收集數據和分析,不排除未來用來服務于移動支付的可能。
在媒體眼中,阿里是位浪漫灑脫的重商主義者,這和阿里的基因以及馬云的遠景有很大關系,同樣映射在了人工智能戰略上。阿里的人工智能注重的是賦能商業,配合云計算、大數據對阿里的商業體系和合作伙伴進行賦能,有了長期的愿景,卻少了些短期產品和中期規劃?;蛟S未來的阿里會發布更多諸如智能音響、無人超市等產品,可這些能否撬動人工智能的未來,仍然有待觀望。
當然,國內人工智能不止百度和阿里兩家,幾乎所有的科技公司都在擁抱人工智能,為之誕生的創業公司更是數不勝數。而能否押對人工智能的未來方向,勢必是新一輪競賽中勝出的關鍵。
即便是馬云等大佬,也有犯錯的時候,不應該為人工智能戴上束縛可能性的金箍。對于人工智能的認知,應該走出現有的商業局限,以面對“新物種”的姿態尋求新的價值和突破點。
希望我們都能認清這個時代,擁抱這個時代,然后活好余生。新的時代正在來臨,馬云創造淘寶的時候說:要消滅紙幣!我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從2016年開始,王健林甩賣萬達廣場,大步邁向輕資產之路;雷軍帶領小米觸底反彈,又迎來一個雷布斯的時代;王小川去美國上市敲了鐘,ai時代搜索的未來是問答。15年前,馬云如何鎖定18羅漢,成就了今天阿里巴巴的神話?因為他選擇了時代的趨勢,改變了傳統生意。
華為為什么能從4萬元發展為2000多億?因為他在90年代就開始與客戶在全國建立合資公司,因為項目是大家一起做的!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