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控化、柔性化、高速、高效、高精度機床已成為市場主流的今天,那些仍在中低端產品間行走的中小機床企業該怎樣生存?在集團化、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大行其道的形勢下,那些已顯勢單力薄且面臨邊緣化的中小機床企業將如何發展?
為尋求答案,記者走訪了天津市第二機床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張廣林。因為,這家老字號的中型機床企業,在沉寂了十年之后,不僅重出江湖就成為業內的一匹黑馬,還就中小機床企業如何做強做大做出了戰略性思考。
一、中低端市場日益萎縮
張廣林認為,那些習慣于跟在大型機床企業或龍頭機床企業身后,滿足于用中低端機床為市場拾遺補缺的中小機床企業,過去可能過得很舒服,今后的日子會越來越艱難。原因有四:一是中低端機床的市場需求量日漸萎縮已是不爭的事實;二是隨著數控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精益加工工藝的普及,高質、高精度機床已成市場主流;三是為減輕勞動力和能源漲價給成本帶來的壓力,各機械加工企業必將把高速高效機床視為首選;四是國家為振興裝備業所制定的一系列鼓勵措施,將進一步刺激機床產品升級換代。因此那些不具備規模優勢的中小機床企業,即便能在一個狹小的市場空間,依賴低附加值產品聊以為生,也不過是茍延殘喘,終會因利潤銳減而難以為繼。
對此,天二機曾有過慘痛的教訓。據悉,天二機生產的普通車床、軋輥、膠輥、烘缸和烘缸蓋等專用車床,鑄管模、球面車模、衍磨、軋輥激光毛化等專用機床,曾長時間風靡國內,獲得業內好評。特別是在上世紀80年代與美國賽米特公司合作生產的賽米特大孔車床系列產品更是一度遠銷歐美國家,名利雙收。然而,在2004年前的十年間,天二機的經營態勢卻每況愈下,最慘的2001年銷售收入僅有700余萬元,幾近破產。
究其原因,張廣林認為,體制、機制老化只是一個方面,創新乏力、產品單一、缺乏市場競爭力,才是致命傷。為扭轉頹勢,2004年工廠完成徹底改制后,天二機便不失時機地對尚有市場潛力的產品進行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進,僅用兩年的時間,就全面實現了老產品的升級換代,2006年的銷售收入也一下子升至5000萬元。但因升級后的產品仍居產品鏈中端,不僅產品結構未能在更高層次得到優化,經營質量也未因銷售收入的大幅增加而發生實質上的改觀。據此,天二機的決策者們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中小機床企業完成從低端產品向中端產品的跨越,只是實現了求生存的訴求。要想走上大發展之路,就必須高起點,搶占制高點,開發出獨樹一幟的高端產品來。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