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很多企業為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困擾的時候,在晉江,有一家鞋機企業因較早地把投資目光瞄向非洲,如今已成為泉州企業成功進行跨國經營的榜樣。它就是中泰。
作為中泰的總經理,1992年大學畢業后來泉創業的山東人丁玉峰還有更大的雄心。這位原本學造飛機的高材生正與意大利知名企業合作,意欲帶領中泰進行全球布局。
一場由內而外的變革
有人說,衡量一個地區鞋革行業的發達程度,不僅僅要從當地制鞋、制革企業的發展規模來審查,更可以從其鞋革配套產業的發展速度來判斷,而作為鞋革配套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的鞋機行業,更是最為基礎、最為重要的衡量指標之一。作為中國乃至世界鞋都的泉州,隨著內部的競爭,外部的生產成本、人工、匯率等變動,行業整合洗牌的呼聲不斷。鞋機行業的變革,直接作用到了制鞋行業,新技術、新專利開始不斷閃現。
“貼近目前原材料價格、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攀升,貼近目前國家最提倡的節能降耗,鞋企生產最關鍵的,就是要在節能的基礎上,解放工人、節約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這是行業發展的趨勢。”丁玉峰說。于是,一款遠紅外流水線應運而生,相對于傳統鞋機來說,可以節能近50%,節約工人數量約20%,效率因此提高20%。
據介紹,自動化,則是鞋機行業發展的另一個方向,這比傳統鞋機來說,將節約大量的人力。比如說一條傳統的成型線,可能需要120個工人,而換成自動化流水線,需要的工人還不到20個。“目前,國內很多企業還無法接受這樣的機器,因為它的成本是傳統鞋機的10倍左右,所以盡管我們研發了這樣的自動化生產線,在國內,只有廈門的一家丹麥獨資的鞋廠采用了這樣的設備,因為理念相通。在國內,規模以上的鞋廠都是數千個工人,但在國外,進了鞋廠,一般看不到很多工人。因為那邊的勞動力成本很高,工廠就一定要通過自動化的機械來提高生產效率。”丁玉峰說。
“盡管目前國內對一些高端鞋機的接受度還不高,但這些,都是整個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目前,泉州區域內不少比較大的鞋企都已經意識到了這點。現在還主要靠工人,今后則主要靠機器。相信三五年內,隨著行業整合力度的加強,鞋機產業發展是否成熟和先進,對于制鞋行業的發展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引進來到走出去
2004年2月,意大利鞋機行業老大滿譽集團正式與晉江中泰鞋機簽署雙方合作協議,成為福建鞋革行業備受關注的一筆“大交易”。意大利滿譽集團,作為世界上唯一能夠生產四大類注射機器的制鞋機械生產企業,已有70多年歷史,全球70多個國家知名品牌公司運用了該公司生產的數萬臺設備。4年來,在中意雙方合作不斷深化、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的基礎上,中泰也完成了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跨越式發展。
據丁玉峰介紹,2006年,中泰并購并控股了廣東的一家大型臺資鞋機廠,由此拉開了中泰在廣東區域內的布局;去年,又收購了廣東另一家大型企業,謀劃新的變革。不僅如此,今年,也是中泰開始全球布局的一年。日前,該公司在非洲設立了一個工廠,邁出了跨國投資的第一步。同期,對越南的投資考察也在計劃中,“越南的條件和市場環境都比較成熟,就缺一個去那里當家的人了。”
回顧當年和意大利滿譽集團的合作,丁玉峰認為這是兩個板塊的碰撞。幾十年前,歐洲也面臨了今天中國制鞋業相同的困境,本地市場不斷萎縮,市場開始向中國等一些發展中國家轉移,正好碰上晉江的走出去大潮,在一次展會上,雙方一見鐘情。
“非洲是我們的一個嘗試,盡管非洲的局勢不是很穩定,但在鞋革行業,還是一個空白點,還處于原始階段。”丁玉峰認為,跨國投資的一個最大問題,在于對國外的不了解。每個國家具體的國情、政策和風俗習慣,都和中國國內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步步陷阱,盲目不得。
“打造裝備制造基地如同開飯店”
一位長期研究“晉江模式”的專家作出這樣的診斷:“晉江制造”雖聲名在外,但只是在平面空間上螺旋發展而沒有上升。這種發展方法在貿易摩擦加劇、用地和用工生產成本提升及環保壓力吃緊的新環境下將難以為繼。于是,當前的晉江,正從以廉價為比較優勢的成本型制造基地,向技術型制造基地轉型,產業格局的新藍圖開始構筑:傳統產業邁向高端,裝備制造業基地建設啟動。這對于晉江正處于轉型階段的鞋機行業來說,是個不錯的機遇。
作為晉江打造裝備制造基地的積極參與者之一,丁玉峰說,在晉江搞裝備制造基地,和開飯店的道理是一樣的。“一般來說,選擇在一個地方開飯店,我們會希望在周邊能很便利地買到油鹽醬醋,買到鍋碗瓢盆,買到生鮮蔬菜。裝備制造基地要成形,整個產業的配套都要跟上,目前,晉江在這一方面還比較薄弱。”
據了解,作為國內第一家引進意大利先進鞋機生產技術的吃螃蟹者,中泰鞋機及和意大利合作的滿譽福建公司在技術進步方面可謂受益匪淺,新產品源源不斷。據了解,該公司現有臺灣及意大利、英國、捷克的眾多知名品牌的各型前、中、后幫機,裁斷機,流水線和縫紉機,并可以為客戶提供整廠流水線設備輸出。然而,在材料供應商方面,卻不得不舍近求遠。“前陣子公司才開了供應商大會,公司20個比較大的供應商,主要3個出自于我們泉州本地。比如說,精密鑄造、加工、熱處理、液壓處理等等,我們都要到外地做。我們長期和德國的西門子公司合作,可是他們遠在北京、上海,這一來一去,就要增加不少成本。”
這還只是其中的硬件條件。丁玉峰認識一位曾經在法國菲亞特集團任首席技術代表的博士,他來了晉江沒多久,就打道回府,“博士本人是搞技術研究,整天鉆在實驗室還好,他老婆,對我們這邊的人文環境、生活環境很不適應。高端人才如此,基礎的產業工人也是如此。因此,晉江要打造裝備制造基地,把現有的裝備制造先做大,相對不夠完善的產業鏈要完善,然后再根據發展需要延伸到一些新興的產業,循序漸進。”
□人物印象
發展的異類
在丁氏家族勢力龐大的晉江,丁玉峰卻是個山東人。按照業內人士的笑稱,1992年,這位當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高材生,從山東來到晉江,從造飛機轉行為造鞋機,都是為了當年一段沒有結果的愛情。可能是山東人性格上的豪爽,和晉江人不謀而合,丁玉峰很快地融入到晉江這片制造重地。
和丁總交談,動不動就會扯到人文歷史,這與其科班出身和愛好密切相關。
在這點上,和晉江本土的老板們有很大的不同。也正是在這種科班出身的背景下,丁玉峰對產業未來的發展動向更具前瞻性,特別是晉江的制鞋業發展到了這么一個重要關口,這樣的前瞻性變得更有意義。
在同行還在大打價格戰的時候,中泰已經開始苦練內功,并引進境外同行投資者;當同行還在仿冒同行的時候,中泰與意大利方的技術交流和新產品開發系統正日益完善。盡管中泰在晉江同行的發展軌跡中還有些異類,但它對晉江鞋產業未來的升級換代,借鑒意義可見一斑。
這就是新泉州人的魅力,在晉江這片土地上扎根了十余年,不僅帶來了外來的文化、引進了境外的文化,并在本土轉化為生產力,成為未來晉江打造裝備制造基地中的重要一員。
□對話
工藝和文化傳統才是核心競爭力
記者:本土的鞋革產業,對于高端鞋機產品的接受度如何?
丁玉峰:出于壓縮成本、提高競爭力的需要,泉州一些比較大的企業,已經開始進行生產線的升級換代了,比如,引進一些快速生產線。但這一兩年來,我們的出口比例是不斷上升的,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國內的鞋革行業,已經到了比較不好做的時候。比如我們在廣東的那個工廠的產品,主要輸出地是越南、印尼,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地的鞋革業正處于蓬勃發展中。
記者:鞋機產業已經到了技術取勝的時候,是否也意味著這個行業的知識產權也有待加強?
丁玉峰:沒錯,但要真正保護企業的知識產權,我們國內的效力還不是很高。按照慣例,臺灣的仿意大利的,大陸的仿臺灣的。曾經在一次展會上,發現同區域內有很熟悉的同行仿造了我們擁有技術專利的機臺。意大利人不同意了,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是很強的,但相關部門告訴我,他們可以調查,但沒有執行力,因此,事情拖了很久,都沒有得到解決。
記者:從引進來到走出去,意味著中泰的規模正不斷擴大,未來是否有一個比較詳細的規劃?
丁玉峰:應該說,我們的一些動作,還相對比較被動,都是被市場競爭逼出來的,為了拓展生存空間,一定要邁出那一步。因此,我們都還是摸著石頭過河,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記者:丁總很謙虛。作為國內同行的龍頭企業,應該有很強的能動性才是。
丁玉峰:不是這樣。正是因為規模大了,才更不好辦。我們國內總是提倡做大做強,其實我到國外參觀了很多次,比如,意大利當地一個傳承了百年的鞋業品牌,你到他廠里看看,會嚇一跳,那個規模,在中國,就是個小工廠。國外講究的是工藝、技術和一些文化傳統,這是他們當地所謂的競爭力。因此,企業的發展無關大小,關鍵,還是要有核心的競爭力。
來源:海峽都市報社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