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重工·起重來說,2008年的春天來得格外早。位于中革基地的風電項目正在為中國華能集團趕制風電設備,目前,已經手持訂單4000余套位于泉水基地的曲軸公司正在抓緊趕制即將下線的70型曲軸,手持訂單72根位于旅順基地的四大公司,正在緊張生產核電站用環型起重機和大型冶金機械……
春天的腳步是從冬天走過來的。回顧重工·起重幾年來的發展歷程,人們強烈地感受到,是創新使企業在短短的6年間,經營總額連年翻番,由16億元躍升118億元,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44.39萬元/人·年,是2002年的6倍多,實現利稅8.1億元,為2002年的8倍。綜合經濟指標連續多年名列全國同行業第一名,躋身中國制造業500強,目前已經成為中國重機行業經營總量最大的企業。
傳統產品躍升新高度
重工·起重重組搬遷后,秉承"凝心聚力、創建一流"的企業核心價值觀,繼續加大產品結構調整的步伐,不斷提升產品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的散料裝卸機械、起重機械、港口機械、冶金機械等四大類傳統產品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升級換代",不僅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而且闖進了國際市場,邁出了振興第一步。
重工·起重被譽為我國起重機設計制造的搖籃。經過數年創新,重工·起重的起重機質量和水平躍升到新高度:他們先后開發出中國最大造船門式起重機、世界上起重量最大的2萬噸橋式起重機等數十個"中國第一、世界第一",而且完成了自主設計制造中國出口歐洲第一單的全套工程起重機。不久前,重工·起重又簽訂了300萬噸薄板工程所需22臺大型起重機合同,這標志著重工·起重能夠設計生產制造所有系列的起重機。如今,他們的生產能力可達日產一臺,成為國內最大的起重機制造廠家。
同時,通過持續創新,掌握核心技術,重工·起重在傳統產業領域贏得了與國外大公司平起平坐,競爭總承包資格。重工·起重曾先后為秦皇島港的前四期工程提供了33臺(套)大型翻車機、堆取料機、門座式起重機等設備,但都是為英國、日本等著名企業"打工"。經過消化吸收再創新,重工·起重集團掌握了核心技術,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單車、雙車和三車翻車機。在秦皇島港擴容工程激烈競爭中,重工·起重取得了工程總承包的資格,生產替代進口的大型港口成套設備,這回,英國美卓礦機和奧鋼聯等國際名企只能為其配套,港口裝卸類翻車設備一直為國外壟斷的歷史從此改寫。"從無到有"拓展新天地
去年,重工·起重經營總額突破118.6億元,有四成多的貢獻來自"從無到有"的新產品。大連重工·起重集團以重大裝備國產化為己任,依靠自主創新,加速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核電、風電、水電、火電、城市垃圾發電……全面"觸電"的新產品既打破了長期被國外壟斷的局面,又憑其高技術含量為企業贏得較高的效益。此外,大功率船用柴油機曲軸、大斷面隧道掘進機等國家重點項目新產品也已成為重工·起重新的經濟增長點。重工·起重由此進入國際同行業知名企業行列。從求生存到求發展,步入振興新境界。
作為可再生能源,風力發電已成為我國能源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但是,風電技術卻長期被外國壟斷。2003年,重工·起重快速進入了風力發電整機市場,選定世界主流機型及國際最先進技術開始攻關。與以往不同,重工·起重一方面研發核心技術,另一方面,全力推進國產化供應鏈,快速建設批量化的制造基地。不到一年,增速機、偏航系統、變漿系統、輪轂、主機架等主要零部件的國產化率達到85.7%。去年,重工·起重1.5兆瓦風電機組實現批量生產501套,今年可達產1000套。從而走出一條快速引進消化、快速規模化、產業化、國產化的成功之路,成為國內最大,進入世界前10名的兆瓦級風電制造商,企業被國家發改委認定為兆瓦級風力發電研制基地。今年底還將自主研發出3兆瓦陸地和海上兩用風電機組。目前,重工·起重已經同華能集團等公司簽訂了200多套3兆瓦風電機組供貨合同。
自主研發、引智創新、產學研相結合,如今,新品開發已經呈現"井噴"態勢:經過多年努力,重工·起重的百萬千瓦核電機組用環行起重機的核心技術和制造工藝已進入成熟期,破解了我國核電設備國產化研制的課題,國家發改委確定其為第三代核電關鍵設備國產化研制基地。去年12月,大連重工·起重集團生產的首根大型船用柴油機曲軸下線,標志著重工·起重具備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批量生產大型船用柴油機曲軸的能力,國家發改委又確定其為我國大型船用柴油機曲軸的生產基地……進入資本市場如虎添翼
今年1月16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隨著2008年大連企業在國內資本市場上市的第一聲鑼響,大連重工·起重集團的控股子公司———大連華銳鑄鋼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深圳中小企業板上市。大連重工·起重集團從產品市場進入資本市場,步入振興發展的快車道。
鑄造是高耗能、高耗材、低利潤產業,大連華銳鑄鋼在短短幾年內成功地從產品市場進入資本市場,標志著企業產品在得到市場認可后,又贏得了社會對企業贏利能力的信任,這無疑是其綜合實力的體現。
重大裝備熱加工基礎件"冷"強"熱"弱,是制約我國重機行業發展的瓶頸,從船舶配套到大型發電設備的鑄、鍛件,長期以來一直依靠國外進口。幾年間,華銳鑄鋼陸續研制出汽輪機發電機組的一些大型關鍵鑄件,贏得了市場占有率。然而此時,一面是市場上高端鍛件"一件難求",另一面是廠內的煉鋼車間閑置一半產能。將閑置的煉鋼產能轉化為鍛件生產,需要近4億元投資。
三峽水輪機是目前世界上裝機容量最大的發電機組,上冠、下環、葉片是水輪機轉輪的核心部件。如果要肩負起我國大型水電站水輪機組關鍵成套鑄件國產化的重任,大連華銳鑄鋼也需要投資上億元擴容改造,以具備成套生產70萬千瓦以上水輪機核心部件的能力。
而華銳鑄鋼上市,融資5.5億元,恰好彌補這兩大"黃金"項目資金缺口。目前,憑借著雄厚技術實力,重工·起重與世界著名水電設備供應商———法國阿爾斯通公司簽訂了三峽70萬千瓦水輪機上冠、下環、葉片的試制協議,大連重工·起重由此成為我國唯一能夠制造目前世界最大的整套水輪機組鑄鋼件的企業,不僅打破了國外企業的市場壟斷,而且價格比國外產品降低40%以上。兩項目投產后,華銳鑄鋼利潤將成倍增長。
總經理、董事長宋甲晶說:"重工·起重將整體改制,適應新一輪競爭的需要。"這如虎添翼的一舉,將助重工·起重振翅騰飛。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