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刀,看似簡單、不起眼,而它曲線優美而鋒利的刃口,卻是賽場上克敵制勝的關鍵。
數控,與其配套的龐大設備相比,猶如螞蟻和大象,但卻是先進設備的“大腦”,控制著機床的一舉一動。
兩者形異神似,在2006年結了緣。“我國奧運健兒今年在冬奧會上使用的冰刀中,就有幾把是我們華中數控研制的數控冰刀刃磨機加工出來的。”國家數控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吉紅自豪地說。
面對國外的技術封鎖,中國民族數控產業,亦像冰刀一樣,堅韌而巧妙地開辟了破冰之路。
中國數控產業“三打祝家莊”
中國數控技術的開發始于1958年,從時間上看并不晚,幾乎與國外同時起步,但由于我國自身的電子技術落后,研制進展十分緩慢。數控技術幾十年的發展被專家形容為“三打祝家莊”:從“六五”、“七五”期間的引進、消化吸收,到“八五”期間的自主開發,再到“九五”、“十五”期間的產業化攻關,在技術方面取得了諸多突破。
但是,國內生產中檔及以上數控系統的企業,如果沒有掌握核心技術,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必然舉步維艱,有的企業甚至淪為外國產品在中國的買辦。
技術引進,外國給的肯定不是先進的。等你花大力氣消化、吸收,做出的產品還沒投放市場,人家接著將功能質量更好、性價比和集成度更高的系統推向中國市場,民族數控一下子又被打得落花流水。
陳吉紅總結道:“在這個問題上,價值規律完全不起作用!你出再高的價格,那些最先進的數控系統產品別人是絕對不會賣給你的——因為在他們眼里,高性能數控系統產品是具有超越經濟價值意義的戰略物質。”
自主創新是惟一的選擇。
新長征路上的“過草地”理論
華中數控另辟蹊徑,走自主創新之路:用通用工業微機取代專用計算機,作為數控系統開發硬件平臺。
當時,這條路線并不被專家看好,但華中數控堅持走了下去。
1994年,華中數控擯棄了西方普遍采用的“基于專用計算機”的研發思路,走“以通用工業微機為硬件平臺,以dos、windows為開放式軟件平臺”的技術路線,避開長期制約民族數控系統發展的硬件制造“可靠性”瓶頸,使中國人第一次與國外數控產業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
在此基礎上,華中數控通過軟件技術創新,實現了數控系統技術的突破,自主開發出打破國外封鎖的四通道、九軸聯動“華中ⅰ型”高性能數控系統,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兩項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這是迄今為止國產數控系統獲得的最高國家級獎項。獨創的曲面直接插補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憑著這個獎項,研究人員寫幾篇論文、每年做幾臺數控機床,“小日子可以過得很舒服”。
但是1994年,他們被時任機械學院院長的周濟部長“逼”下了海。因為不走產業化之路,科技成果“鑒定會”就是“追悼會”。要用已經取得的科技成果吸引風險資金,華中科技大學、湖北省科技廳等發起組建了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因此成就了今天擁有全套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銷售額達兩億元的華中數控。
關于民族數控產業,陳吉紅曾發表過一段有名的“過草地”理論:中國數控產業“就像是紅軍過草地,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往回走,回頭不是岸;不走,腳下的草地根本承受不住。只有拼命往前走,才能殺開一條生路。”
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院士對此也深有感觸:“中國在戰略高技術方面應該有所作為,也能有所作為。中國數控技術發展經歷了‘三打祝家莊’,屢戰屢敗,很多人都喪失了信心。可能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對中國數控技術沒有信心,說‘我們和外國差距太大,沒有希望了’。華中數控的發展,證明了中國人是有能力的。只要堅持,我們是可以做到的。”
要從外國公司那里“虎口奪肉”
“我們剛剛拿到了500臺配備世界頂尖工業縫紉機的數控系統的訂單。做得好,明年的訂單會增加到2000臺。他們甚至想把研發基地放到我們公司來。”華中數控總工程師朱志紅迫不及待地道出了這個好消息。
今年年初,華中數控與桂林機床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研制出配備有華中數控系統的五軸聯動龍門銑床,被國內一家著名飛機制造公司采購,成為中國軍工企業有史以來首次購買和使用的全國產化五坐標聯動高檔數控設備。
利好消息不斷。陳吉紅大膽預言:“中國數控產業已經到了曙光初現的時候了。我們有可能像國產家電產業一樣,占領市場,從外國公司那里‘虎口奪肉’。”
目前,國產數控產業在低端已經做得相當出色,市場的90%都是國產。中端方面,雖然國產技術能滿足90%的用戶需求,但在品牌和用戶的認同度方面還有較大差距,市場的主要份額還是被“外腦”所占據。在高端,差距則依然很大。
在數控系統行業里,并稱“東西南北中”的一批國產數控系統企業正在成長起來,其共同點是都具備了一定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
盡管如此,民族數控產業的發展依然危機四伏。
從2003年起,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機床消費國和第一大機床進口國。對潛力如此巨大的市場,日本、德國兩巨頭虎視眈眈。
他們采用技術封鎖和低價傾銷的雙重競爭策略,抑制中國民族數控產業的發展。對中國不能生產的產品,抬高價格,并附加諸多限制;對中國能生產的數控系統,連續采取大幅度降價措施。他們一改過去不屑于生產低檔產品的傳統,奪取中國數控尚占優勢的低端市場。不惜重金從我國數控企業挖走熟悉業務的市場策劃和銷售人員。
從內部來講,盡管國產數控系統在技術上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但是由于歷史上國產數控系統曾經大量“趴窩”,數控變成了“控訴”,信譽受損,用戶至今“心有余悸”。
任何一個產業,光靠一家企業不可能改變市場發展的方向。“我們希望有一批國產數控企業成長起來,讓用戶真正對國產數控充滿信心。國內數控企業不應該在低端市場殺得你死我活,而是應該在很多領域展開合作,共同把民族數控產業做好。”這是以“發展民族數控產業為己任”的華中數控人的希望,也是民族數控產業發展的前景所在。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