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破損的模具,只要在損傷處熔覆一層特殊材料,再用激光器一照,就可重新投入生產。寧海盛源激光科技公司憑借這一“絕活”,一年內已經“救活”了價值5000多萬元的報廢模具、軋輥。
“工業設備上的軋輥、模具等類型多樣,每種的材質、硬度各不相同,要找到匹配的原材料并不容易,為此,報廢的部件一般直接丟棄。”盛源公司負責人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一家臺資企業的機械設備由于兩根軋輥損壞了,機器的原產地又暫時缺貨,結果該企業停產了一個多月,損失四五十萬元。
盛源公司正是解決了原材料“缺失”問題。技術人員首先對損壞部件進行原料分析,然后從鐵、鎂等上百種原料粉中配比出適合的比率,熔合成近似原材料的特殊材料。此外,盛源公司還從德國引進價值3000萬元的激光器,用來把復制的材料熔覆到損傷表面。比起傳統電鍍、火焰堆焊等修復技術,激光熔覆能達到完全融入原材料的效果。
“復制”原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盛源公司技術人員介紹說,每一種元素的比率都不能有偏差。有一次,他們研究58度硬度的軋輥材料時,鐵粉劑量多了1克,制造出來的原料就容易開裂。
激光熔覆工藝也為企業節省了成本。寧海一家軋鋼廠,每個月報廢四五根軋管,每根最便宜也要四五千元,貴的上萬元。現在有了盛源公司的新工藝,只需支付軋管成本的10%到30%,不到一個小時,就可以使“舊管”變“新管”。據了解,盛源公司僅去年接下的5個小型煉鋼廠的軋輥修復業務,就為這些企業省下了500多萬元的支出。
北京一些專家在考查過盛源公司后表示,用激光修復的模具、軋輥,各項質量指標都不低于原產品。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