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一個月內接連出手大規模并購,中聯重科引發了中國機械工業行業內一片嘩然。但由于連環并購中出現的諸多不確定性,其股票至今仍在停牌之中,中聯重科未來的走勢引人關注
“我們今天的實力以及在行業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中聯重科(000157;全稱“湖南長沙中聯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陳旭輝自豪地對《財經時報》說。
就在此前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內,中聯重科接連出手數次大規模收購,引得中國機械行業內一片嘩然。
3月25日,中聯重科以3400萬元收購陜西新黃工機械100%股權;4月3日,中聯重科全盤控股湖南汽車車橋廠;4月8日,中聯重科宣布擬收購意大利工程機械制造公司cifa (compagnia italiana forme acciaio s.p.a.)100%股權;4月中旬,中聯重科欲接掌華泰重工51%股權的消息亦是鬧得滿城風雨。
據中聯重科年報顯示,2007年營業收入89.73億元,同比增長92.67%;凈利潤為13.15億元,同比增長163.37%。業績實現大幅增長。
中聯重科主營業務包括混凝土機械、起重機、路面機械和環衛機械的生產和銷售等,其中起重機械和混凝土機械業務是目前的主要收入。2005年至2007年,其利潤額成倍增長,分別為313億元、485億元和1364億元,迅速登上工程機械行業國內上市公司冠軍寶座,列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第24位。
資本之路
中聯重科是科研機構改革下誕生的典型企業。
1992年,時任建設部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現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建機院”)副院長的詹純新帶著50萬元啟動資金和7名工作人員一起成立了長沙高新技術開發區中聯建設機械產業公司,這就是中聯重科的前身。
與大多數同類企業一樣,中聯重科依靠貿易起家,但憑借自身科研優勢與能力,1993年便研發生產出了第一代混凝土輸送泵,盈利300萬元;1994年7月又在第一代的基礎上成功研制出第二代砼泵,利潤驟然達到1300萬元。
“要讓企業達到理想的高度,我們必須迎合相應的改革,不斷充實企業實力。”詹純新講道。
1995年3月,原長沙建機院中起公司并入中聯公司,中聯重科擁有了建筑起重機械業務;1996年10月,中聯重科取得生產系列清掃車資格;1997年8月,中聯混凝土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和中聯起重有限責任公司成立。
1998年7月,中聯重科終于搭上上市末班車,領到建設部最后一個上市企業名額,歷經兩年籌劃,最終于2000年10月12日成功登陸深交所。
由國有獨資公司變為國有控股公司,中聯重科分別由湖南省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湖南省土地資本經營有限公司、長沙一方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注資9億多元,分別控股91.8%、2.3%和5.9%,首發5000萬股a股股票,融資近6億元。
“兩塊牌子,一套人馬。”詹純新也因為中聯重科與建機院等長期的股權不明晰而苦惱。2006年建機院實施“大股東”改制,幾位股東在原有9億多元的注資基礎上,再次增資。其中,湖南省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出資35995.68 萬元,持股59.7%;長沙合盛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出資10876.59 萬元,持股18.04%;長沙一方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出資7209.72萬元,持股11.96%;智真國際有限公司出資4823.32 萬元,持股8%;湖南省土地資本經營有限公司出資1386.2 萬元,持股2.30%。
明晰關系后,中聯重科實現了新的股本結構。
“核裂變”戰略
2002年12月21日,中聯重科通過承債方式兼并湖南機床廠,邁開了企業低成本擴張戰略的第一步。隨著對建機院土地、設備以及浦沅集團相關資產等相關收購的順利完成,中聯重科也正式邁開了“收購”戰略的關鍵步伐。
2003年8月30日,中聯重科出資696.3萬元并購浦沅集團;同年9月23日,收購從本公司分離出去的中標實業全部經營性資產。2004年12月18日,中聯集團下屬子公司中聯客車公司成立。
“為實現產品多元化、市場國際化路線,中聯重科選擇了自身產能擴張、海外設點、收購兼并等戰略手段,其中,收購兼并是能夠實現快速擴張最有利的捷徑。”申銀萬國機械設備分析師胡麗梅對記者表示。
2005年,詹純新正式提出了“核裂變”的戰略思路,即實施以“產業鏈中間裂變,上下延伸”為核心 “專業化、股份化、國際化”的戰略思路。2005 年11 月17 日,中聯重科募集資金7696.12萬元收購湖南浦沅工程機械有限責任公司旗下生產25噸以下的汽車起重機相關部分的經營性資產。
2007年開始,中聯重科的“核裂變”戰略明顯加速。
斥資21.5萬余元收購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擁有的土地、設備、建筑物及所持長沙商業銀行股權等資產;斥資104.6萬余元收購湖南省浦沅集團有限公司的車輛和設備等資產;斥資128.4萬余元收購湖南浦沅工程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的土地、建筑物、設備及所持交通銀行股份等資產等等。
2008年3月25日,中聯重科以3400萬元成功收購陜西新黃工機械100%股權,并繼續增資1.9億元用于改善新黃工債務結構、恢復正常生產等。4月3日,中聯重科順利參與湖南汽車車橋廠改制,成功控股新的汽車車橋企業,并計劃未來3年內注入3億到5億元資金,用于車橋生產線升級改造。
4月8日,中聯重科聯手聯想旗下的弘毅投資成功收購意大利工程機械制造公司cifa (compagnia italiana forme acciaio s.p.a.)。cifa公司,是世界混凝土機械行業的老三,在技術與品牌等方面相對高端。收購cifa公司,符合中聯重科的國際化戰略,有利于其擴大海外市場。中聯重科希望通過并購一來打開歐洲市場,二來加速擴張以進入全球十強。
建機院“大股東”成功改制,中聯重科“收購戰”頻頻告捷,其營業額表現一路增長。報告顯示,2007年的營業外收入同期增加991.12%,其中主要為收購特力液壓、結構二廠、中旺公司、中宸公司和浦沅上海分廠等公司部分股權。
針對其一系列收購,興業證券分析師朱學東表示看好,他預測:“混凝土機械的需求量在未來幾年會有18%—20%的增速,若出口率保持在40%以上的增長,我國混凝土機械行業的銷量將實現20%—30%的增長。”
“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瞄準國內市場的同時,中聯重科也不漏掉國外市場。“收購意大利企業是中聯重科全球市場的加速。”申銀萬國機械設備分析師胡麗梅對記者表示。
“中聯重科‘核裂變’戰略能否順利達到預期目標,關系著公司未來命運,實際上也是我們目前面臨的新一道坎。”詹純新不無擔心地說。
中聯重科一心希望將主營業務迅速拓展到土方機械、路面機械等多個領域,然而,自我擴張還要滿足市場一定的客觀因素。連環收購對于中聯重科來說,利益與風險并存。
“聚與裂”的困惑
“五年實現中國第一,十年進入國際工程機械企業前十強。”2008 年,中聯重科將營業收入目標設定為112.2 億元,凈利潤目標為16.08億元。
由于連環并購,4月9日起,中聯重科股票仍在停牌之中。并購之后的競爭力如何以及股價的走勢成為市場最關注的熱點。
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收購過程中所面臨的鋼鐵價格、宏觀經濟調控、金融風險將是中聯重科目前的主要困惑。
原材料鋼鐵價格不斷上漲導致產品成本偏高,進而將導致工程機械行業今年的盈利普遍下降。由于我國依賴于國外鐵礦石數量巨大,鐵礦石價格上漲必然導致鋼鐵原材料價格上漲,預計工程機械今年的生產成本將平均上漲2%—3%。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