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葛均波院士任安徽省立醫院院長,“上海工作不會停,履新后還有‘三個想法’補短板”
“自從媒體發布了這個消息,我那兩天手機就沒停過,上海的工作不會停,安徽在心血管領域的短板我會盡自己能力,率領團隊去彌補。”年終歲末,一則重磅消息傳出: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心血管領域專家葛均波教授履新,擔任中國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安徽省立醫院)院長。近日記者專訪葛均波,他開門見山如是說。
一個請求:不做法人,旨在培養人才隊伍
葛均波院士前往安徽履新,恰逢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要時機,“大約半年前,是中科大校長包信和院士向我拋來的橄欖枝!”安徽省立醫院于去年底掛牌成為中科大附屬醫院,發展醫科成為高校的必需,中科大在生命科學、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突出,匯集臨床醫學領域院士,實現交叉發展、培養人才隊伍是為關鍵。
事實上“長三角一體化”概念提出前,蘇浙滬學術交流往來不斷,“說實話這三地差距并不很大,但安徽省在我所處的心血管領域,確實是個短板。”葛均波對記者說,“短板的關鍵在于基層醫生水平有所欠缺。”他描述了理想中的就診環境,“我在國外工作學習多年,以美國為例,我們很難看到病人從美國西海岸特意趕往東海岸就診,這是因為東西海岸實現了同質化診療。如果我們的國家也能實現同質化診療,大醫院人滿為患的現象肯定會得到根本解決。”
數據顯示:安徽省立醫院以前在全國醫院排行中相對落后(50名以后),履新后葛均波強調“不做法人”,由于對醫院的情況了解較少,為了避免“瞎指揮”,不做法人,法人由在醫院具有多年工作經驗的同事擔任,“我的任務主要是將幫助省立醫院提升學科水平、提高醫院科研能力、培養一支人才隊伍”。
有鑒于院士在心血管領域“一呼百應”的學術地位,蘇浙滬皖四省一市由省立醫院牽頭,建立200余家醫療機構組成的心血管醫療聯盟,實現人才技術互通,同時完善轉診系統。在葛均波看來,這樣的專科聯盟在“長三角一體化”框架下,正日漸增多,消化領域、泌尿領域等四省一市聯盟業已建成,未來將有更多醫療資源在長三角一體化平臺上流動。
360 537 >
一個目標:搭建“儒道心學”平臺提升當地學術水準
履新后,葛均波每周都要乘高鐵去安徽省立醫院,“長三角一體化,交通便捷是最基礎的條件,現在從上海到安徽只需短短兩小時,特別的方便!”他直言,自己是一個“醫匠”,做好手術、幫助更多醫生學會技術做手術,讓病人重獲健康是最大的幸福。
現有數據顯示,我國心血管、腫瘤兩大病種占居民所有死因的八成,其中心血管占了45.2%。搭建一個省級學術平臺,是葛均波接下來的一大目標。“一度,上海有林林總總、各式各樣心血管領域年會學會,13年前我們牽頭創建了‘東方系列’學會,自此心血管領域有了統一的學術交流平臺。”這樣的情況,同樣發生在安徽,經初步調查,省內皖南、皖北各色論壇大大小小不下200個,“將分散的力量匯集在一起,凝聚人心,可以做更多事。”
藍圖和規劃已在路上。打造一個不僅僅局限于心血管介入領域的平臺,從預防到治療、康復等,多學科融入其中,這需要涵蓋高血壓亞專科、影像介入等專家學者,葛均波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這一多學科平臺取名“儒道心學”,有傳道家創始人老子出生在安徽,安徽道學氛圍濃厚,結合人文與醫學搭建平臺,期盼未來可以匯聚省內、長三角區域心血管醫療資源,實現量變到質變的轉型。
一個方向:融合中科大人工智能、工科優勢發展醫科
知名院士擔任院長,安徽省立醫院將會帶來怎樣的變化?葛均波坦陳,指望一年之內立竿見影并不現實,但兩三年內肯定會有明顯變化。“利用中科大在人工智能、工科等領域得天獨厚的優勢,我相信不久以后醫療交叉學科課題、成果會有的。”
未來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會有怎樣的發展?就在去年召開的第12屆東方心臟病學會議上,葛均波院士對話“小葛”ai(人工智能),診斷肺栓塞病人,一時成為熱點。基于深度學習的圖片識別功能,人工智能在一些疾病的診斷正確率已達到甚至超過專業醫師水平。“冷冰冰的機器,有時確實很有用”,他告訴記者,人工智能在篩選讀片領域大有作為,其準確率甚至比接受了十幾年培訓的專家更高,在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基層,利用人工智能實現隨訪、管理不失為高效做法。葛均波舉例,三天前剛做完子宮肌瘤手術的病人突發胸痛,人工智能可以快速診斷出是心肌梗死還是肺栓塞致病,這就為下一步的干預救治提供參考。
來源:東方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