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日前在視察第五屆中國數控機床展覽會時指出:數控機床在過去五年取得了長足進步。
在數控機床產業大步前進的過程中,大型國有企業顯然充當了主力軍的角色,但是,民營企業迅速崛起也為行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本次展會上高調亮相的浙江日發數碼精密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就是進軍機床行業中民營企業的典型代表。
“抄底”機床
日發精機就是日發控股集團旗下一虎。日發集團的成長是超常規的。在市場經濟大潮中經過十幾年的縱橫馳騁,一個啟動資金不足100萬元,人數不足百人的企業,奇跡般地演變成擁有10億元資產、800多名員工,并以卓越管理、科技創新、體貼服務、優良業績著稱于業界的集團公司。
日發精機總經理陸平山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1992年日發控股開始布局紡機,僅用一年時間,就取得成功。日發紡機在采購的過程中,發現國內竟然不能買到滿足要求的設備,只能轉而購買臺灣友嘉的產品。其時正逢機床行業發展低谷期。
此消息反映到日發集團董事長吳捷那里,吳捷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天賜良機,當即決定上馬機床。當時,國內機床行業正處在極為蕭條和壓抑的階段。由于與國際先進水平之間存在著巨大落差,需求市場上迅猛增長的中高檔數控機床幾乎被國外企業所壟斷,國內企業則更多地擁擠在低端的普通機床市場中苦苦掙扎。而立志“以振興民族機床工業為己任”的日發精機正是在這個時候介入了機床制造領域。
由于機床行業當時極不景氣,大量優秀人才沒有出路,日發精機從聘請人才到尋找協作供應商都非常順利。
市場需要什么就做什么,民營企業靈活的管理機制和快速的市場響應在此顯露無遺。日發精機在低谷時進入,有業內人士曾笑言:日發精機抄了機床行業的底。
高端突圍
國家發改委指出:機床行業產能“過剩”,大量普通機床生產能力能否盡快轉化成先進的數控機床產能將是機床行業今后一個時期面臨的嚴峻挑戰。
在市場產能出現過剩時,企業為求生存往往陷入“價格戰”的惡性競爭中,無暇顧及研發能力,進而出現“技術含量低—價格低—利潤少—產品研發投入少”的惡性循環。據了解,目前機床行業大約半數以上的企業身陷惡性競爭的泥沼。“機床企業不應只顧眼前利益,應該利用當前的大好形勢加強自主研發,才能在下一輪競爭中站穩腳跟。”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科技工作部副主任李冬茹說。
日發精機作為行業后來者,繞開了價格戰泥沼。通過集團注資,在擁有一定的資金和技術積累后,該公司不斷延伸產業鏈,專業生產數控車床和加工中心,向全世界采購機床附件,并引進德國、日本的設計理念和制造技術開發機床產品。
昔日的機床使用大戶浙江日發數碼精密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在1995年開始進軍機床行業,10年之后的2005年,日發精機的一批加工中心出口到日本的豐田工機,國內加工中心出口到日本,日發精機是第一家。
陸平山告訴中國工業報記者,在原材料大幅漲價的環境下,本來利潤就不高的機床行業日子并不好過,日發精機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生產成本上升了20%左右。他認為,在這種狀況下,如果不走高端路線、搞差異競爭,必然陷入舉步維艱的困境。
日發精機是本著“高投入,高產出”的經營理念,將自己的服務對象鎖定于中高端的細分市場。因此,從最初他們就完全放棄了普通機床市場和低檔數控機床市場,而集中精力于中高檔數控機床的服務能力培育。
目前,該公司的產品主要由rf系列數控車床、rf系列立式加工中心、rf系列臥式加工中心、rf系列數控龍門加工中心四大系列構成。
據統計,自投產以來共有2000多臺日發牌數控車床以及加工中心進入包括軍工、航天、汽車等近20個行業的使用部門,銷售收入以30%以上的年均速度持續增長。在日發精機高層看來,僅僅是數量上的擴張并非日發精機追求的目標,只有經營質量才是最值得關注的。
據介紹,在日發精機,每新增一名職工,就意味著要增加100萬元的年銷售產值。目前,只有152名職工的日發精機,人均年銷售額已經接近110萬元。這在國內機床行業或許并不多見。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