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一年,世界各國紛紛將人工智能(ai)納入各自國家級發展規劃,人工智能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也逐漸滲透到各個行業。記者在采訪中獲悉,人們普遍對這一新生事物抱有好感,發展巨大未來潛力。中國企業雖然在初創期沒有掉隊,但受制于關鍵技術不足等因素,在高端產業鏈上力量依然薄弱,未來挑戰猶存。
站在風口 發展勢頭迅猛
從近年來的"兩會",到各級政府出臺的文件,"人工智能"一直是一個高頻詞。對于中國而言,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動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關鍵因素。與"資本寒冬"的形勢恰恰相反,對ai投融資的熱情正持續升溫。
"資本不一定是技術的根本動力,但一定會驅動終端應用。"一外資投行研究人員吳勇在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行業的界限正在變得模糊,先是通訊終端(以手機為代表)進入智能化,后來的智能手表、手環等日益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隨之而來的則是,無人車、智能醫療、無人售貨機、服務機器人、ar/vr等,直到阿爾法狗獲勝。幾年間,人工智能應用已是遍地開花。
更為重要的是,這種趨勢不僅僅只在中國。據悉,國外的高科技公司以及風險投資機構早已紛紛布局人工智能產業鏈,加快構建ai生態和有關研究算法。據美國斯坦福大學學者領銜撰寫的2018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分析,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圍內蓬勃發展,美國在人工智能研究方面占據優勢,而中國正快速追趕。
記者了解到,我國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已經涉及到國民經濟39個行業大類,并已被廣泛應用于語音識別、計算機視覺、機器人、語言處理等領域。大家比較熟悉的代表性產品有科大訊飛的"曉譯翻譯機"、中科大研制的智能機器人"佳佳"等。同時,隨著這一波人工智能應用的迅猛發展,各大制造業正在考慮通過"機器換人"來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
面臨挑戰 關鍵技術不足
經過40年改革開放的奮起直追,中國經濟、技術、資本環境都為發展人工智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人工智能的初創時期,中國并沒有完全掉隊,甚至在一些領域還有趕超之勢。據世界最大的商業調查公司snslinkedin的統計,目前領先全球ai技術的國家為美國、中國、印度。
美國有媒體還提及中美將在ai的廣闊疆域上齊頭并進,認為技術起跑線上相對公平、龐大的數據資源、商業巨頭們的資本注入、鋪天蓋地的創業公司、在垂直領域的精耕細作,以及政府層面的支持與引導,這些都將使ai在中國這塊沃土上成為脫韁的野馬。
然而,這并不能說明中國一定能在ai發展中取勝。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曾表示,如果把人工智能看成一個產業鏈,產業鏈前端是產品、智能家電等,中端是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識別、計算機視覺等,后端是cpu、gpu、npu、神經網絡學等。中國目前的集中突破是應用,在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上表現一般。
不難理解,中國巨大的經濟體量,讓其必須擁有更迫切的產業升級訴求,而隨著產業升級不斷深化,在體量、規模上占據優勢并不難,但在關鍵技術層面依然差距不小。
"技術層面是人工智能發展的核心,對終端應用的產品智能化程度起到決定性作用。"吳勇表示,目前,中國在技術發展上并不樂觀,面臨很多挑戰,很多關鍵技術都在發達國家。另外在算法和計算力方面,中國也需要追趕。
難怪在過去一年,人工智能產業雷聲大雨點小,正遭遇商業落地之痛,這也成為了部分業界人士的共識。
記者通過一家投行提供的資料看到,關鍵技術領域難見中國企業作為,以計算處理及信息儲存的芯片為例,行業巨頭包括英特爾、nvidia等公司,處于這一領域的最上游。谷歌也推出了第二代tpu芯片,為自己的開源tensorflow框架提供芯片支撐。中國的很多企業則在應用層面上更為集中。
業界人士認為,中國人工智能發展還存在原始創新積極性不高、投資界過于追求短線逐利、體制機制不順、高端基礎性研究人才和人工智能工程開發人才短缺等不利因素。這必將成為今后人工智能進一步向深處發力的阻礙。
彎道超車 把握行業動向
必須看到,在技術革新、應用推廣、資本驅動下,人工智能正在成為各國間競爭的新賽道。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要實現趕超,除了精耕細作、加大科研投入外,把握該行業發展風向也不可或缺。
據日前德勤發布的報告顯示,2019年第五代(5g)廣域無線網絡將實現大范圍推廣應用,預計2019年將有25家無線運營商推出5g服務,到2020年這一數字將會翻番。業界普遍認為,5g的應用將成為ai的催化劑。
報告還指出,2019年企業將加速應用基于云技術的人工智能軟件及服務。在使用人工智能的企業中,70%將通過基于云技術的企業級軟件提升人工智能能力,65%將通過基于云技術的開發服務打造人工智能應用。到2020年,內置人工智能技術的企業級軟件和基于云技術的人工智能開發服務的滲透率將分別達到87%和83%。
另據中國互聯網協會1月8日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報告(2018)》預測稱,2019年ai將更加深刻地與產業相結合,如視頻理解和編輯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將推動整個視頻產業的長足發展,視頻生成和交易將日趨正規化和品質化;新零售場景以視覺為核心的智能技術將得到廣泛應用,帶來全新購物體驗。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