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搜狐2008“中國制造全國行”采訪團走進徐工集團。面對工程機械行業激烈的廝殺,徐工的整體規模高居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之首,領先第二名2倍以上;徐工的規模占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十分之一強……偏安一隅的徐工集團怎么打拼出如此成績?種種疑問縈繞在記者心頭。
圍繞主業打深井
“工程機械產品由于其本身工作環境比較惡劣,具有特殊環境下高效作業的優勢,在汶川地震的救災現場中承擔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搶險工程機械的眾多類別中,挖掘機和運載挖掘機基本被國外壟斷,這成為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心中的隱痛。王民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徐工集團一定要在挖掘機上有所突破,加快在大中小挖掘機上的發展。
為此,徐工集團正積極謀劃在2008年內成立徐工挖掘機公司。徐工描繪的藍圖是,3年內達到10億元銷售額,其定位是國內最高水平。王民向記者透露,徐工挖掘機公司初期投資2億元人民幣,2008年生產400臺小型挖掘機。
不過,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的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徐工欲再戰挖掘機,必須與卡特比勒的合資公司有所了斷。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徐工集團占有15.87%的股份,其主打產品恰恰是液壓挖掘機。根據1993年雙方簽訂的合資協議,徐工集團不得在挖掘機相關領域進行研制生產。然而,十幾年的合作,并未讓徐工取得國際高端挖掘機的制造技術,反而阻斷了徐工在該領域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中國挖掘機的技術短板。提起當年的“市場換技術”,徐工集團上下仍是后悔不迭。
“圍繞主業"打井10萬米",”王民介紹,徐工集團始終堅持工程機械主業不偏離。預計2008年營業收入將達到400億元;2010年實現營業收入500億元,進入世界工程機械前十名;2015年實現營業收入1000億元,進入世界工程機械前五名。屆時,徐工產品將在工程機械全系列覆蓋,提高在專用車和核心零部件上的競爭優勢。
內涵式增長
近幾年工程機械產業的快速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并購、上市等資本經營方式,出現了一些規模快速擴張的大型企業,這些企業充分利用機制上的優勢,解放了產業內多年積蓄的優勢資源的生產力,促進了企業發展。二是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等商品經營方式,切實做大做強了一些產品、產業和市場。
這兩種方式的區別在于,前一種側重于外延式的增長,后一種注重內涵式的增長。但歸根到底,一個產業的發展,必須依靠最基礎的產品技術、制造技術的競爭力。加上中國工程機械產業實現較快發展之后,整個產業和每個企業可以拿來的外部資源越來越少,這就要求必須有一些企業不斷在圍繞產業的核心內涵創新和積累,才能支撐產業的順利發展。
徐工集團從一開始就專注于內涵式的增長,將全部資源集中到產品技術提升和核心競爭力的塑造上。一位工程機械行業內的企業負責人感言:“徐工集團的優勢不僅僅在于它的整體規模,最有競爭力的是它有較完善的基礎零部件配套體系,這是國內其他企業所不具備的。”
作為徐工集團歷史最長的企業,徐工重型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陷入極其艱難的發展困境,企業連續六年大幅虧損,甚至瀕臨破產,1999年徐工重型提出了“戰略整合”、“三高一大”(即高端、高科技、高附加值和大噸位)等發展戰略,依靠自主創新,實現了長足發展。
然而,徐工的自主創新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到2003年之前,國內還存在著“中國起重機行業與國際水平還相差二三十年”、“技術差距越拉越大,規模差距或可縮小”的固有觀念,由此產生出“中國起重機企業應當在國際產業的大分工下,做好小中噸位產品,做好中低端市場,做好中國特色市場”的經營理念。
徐工重型2003年正式推出了第一臺超百噸級起重機時,甚至有行業內人個別專家和一些企業的高層領導,聯合撰寫系列專題文章,抨擊這一技術創新項目,認為“全路面起重機不適合中國國情”。
當時的市場形勢是,整個中國百噸級以上市場,均被國外進口產品壟斷,每年國家要進口一二百臺,而國際產業上,一線強勢企業已經在發展500噸、800噸的全路面產品。徐工重型不為環境所困,堅定走全球高端水平,全力發展全路面技術,連續四年時間,成功將中國產業的水平推向了500噸的高位,終于帶動了整個行業開始發展全路面技術。
徐工重型董事長張玉純感慨:“如果沒有當時的堅持,中國目前每年一二百臺的大噸位市場,還將是國際品牌的天下,徐工重型更不可能占據海外市場的20%,帶動中國起重機成為海外市場的強勁競爭者。”
體制困局待解
很多時候,在企業競爭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往往不是企業規模,而是權責利明晰的經營機制。顯然,徐工在引進戰略投資者的口水戰中貽誤了戰機。在采訪中,記者仍能感受到徐工集團對突破體制之困的殷切企盼。
安徽合力股份公司總經理楊安國表示,徐工作為一家國有集團公司,目前正面臨著尷尬的境地——他們的包袱已經很重,還要承擔很多本應由政府來承擔的義務,對于他們而言,是不公平的。
作為一個有六十余年歷史的老國企,徐工還承擔了太多的企業分外之事。
此外,由于體制的局限,導致人才流失,對人才的吸引力下降,也是不容小覷的問題。
對此,王民很清醒:“我們的壓路機還是行業第一,但和以前不一樣了,以前占50%,現在只有30%,別人和我們差得不遠了。而在裝載機方面,“徐工現在只能排在第二集團軍的后面”。
2007年,徐工營業收入突破300億元,但競爭對手也在飛速地發展,增速都超過60%,中聯重科的營業收入已接近150億元,發展勢頭強勁;三一重工、柳工去年的營業收入也均超過100億元。
不僅國內同行快速發展,徐工與國際巨頭的差距也依然不小,單就規模而言,卡特彼勒去年的營業收入超過400億美元,小松則為300億美元。況且,徐工的差距不僅僅是規模上,在技術創新、效益等方面的差距更大。
體制問題,依然是橫亙在徐工面前的一個障礙性因素,如何盡快轉換體制,卸下包袱,輕裝上陣,徐工集團尤為期待。
來源: 中國經濟時報 作者:范思立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