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全媒體報道平臺記者 田茹)“人工智能極大得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無論是罕見病的診斷,還是慢病的日常監測,人工智能在醫學領域的發展不可限量。”1月17日,在2019醫院創新與發展日照論壇暨日照市中醫醫院建院60周年系列學術活動上,諾貝爾獎獲得者喬治·斯穆特教授為我們分享了他眼中的人工智能和醫療診斷。
喬治·斯穆特教授是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被譽為“宇宙胚胎學之父”,他的研究被認為是宇宙誕生于大爆炸的有力證據,并因此在《生活大爆炸》中客串演繹。而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喬治·斯穆特教授發現了另一個“大爆炸”世界,即數據爆炸時代。
“現在是一個健康、理療數據大爆炸的時代”,也因此為人工智能醫學診斷的準確性,鋪墊了更多可能。在六個月以前,在倫敦皇家學院進行了一個研究,人工智能在臨床技能測試中擊敗了人類的醫生。而在中國,一個稱之為“曉醫”的診斷機器人,在醫學診斷測試中獲得了456分,比平均合格分數線360分高出很多。
在臨床研究中,人工智能在醫學診斷中也發揮了不可小覷的魅力。如宮頸癌是女性發病最常見的第四大腫瘤,2012年新增病人大概57萬人,26.6萬人在2018年死與宮頸癌,90%來自于中低收入國家。原因就是因為貧窮沒有進行很好的篩查。而新研究顯示計算機算法可以在宮頸癌篩查方面比醫學專家做的更好,有望解決目前的篩查困境。
對于罕見病,診斷難是大部分患者面臨的困境,從求醫到確診是個漫長的過程,長時間奔波,不僅延誤治療,而且浪費金錢。而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有望通過面部的掃描,進行深度學習算法,更快更準確的確認罕見遺傳疾病。
“一個四歲以色列小女孩,通過ai分析她的面部和頭發特征,發現她有一種罕見的遺傳疾病(多毛發障礙綜合癥),我在之前也沒有見過這種病,因為它非常罕見,但通過目前積累的數據,可以做出這樣的診斷。大數據也顯示,80%的患者來自于孩子。” 喬治·斯穆特教授分享,在不斷積累的數據中,算法會逐漸提高,更多罕見疾病也可以得到更準確診斷。
在老齡化日益嚴重的趨勢下,還可以通過ai為老年人提供一些護理,提供他們一些飲食推薦方案;還可以進行遠程監控,如果遭受心臟病或者中風的危險,從醫院出院時,可以帶上一個設備監測患者的生命特征,時時反饋給醫生,從而進行評估、存儲、察看恢復的情況。
來源:中國經濟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